(共4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曹禺著
了解作者曹禺及其作品的特点。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熟悉戏剧的文体特点。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把握其集中化、尖锐化的特点。
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程目标
本文语言类型丰富,舞台说明、个性化语言、潜台词属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范围。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本文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鉴赏时应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学鉴赏与创作”的能力要求。
目录
课堂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一大江健三郎先生。
《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心灵去感受。
课堂导入
什么是话剧?
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话剧。
什么是话剧?
+
=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
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语言的种类
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舞台语言
人物语言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剧情繁简和结构
题材所反映的时代
历史剧
矛盾冲突的性质
话剧
歌剧
舞剧
独幕剧
多幕剧
现代剧
悲剧
喜剧
正剧
动作性 个性表现力 抒情性 有潜台词 动听上口 浅显易懂
戏剧鉴赏方法
一、把握戏剧冲突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揣摩戏剧语言
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即使是类似《梁祝》、《窦娥冤》、《长生殿》这样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它们的过程虽然充满悲剧,但是结局是十分圆满的。
中国式
传统悲剧
如窦娥最终沉冤得雪,梁祝死后化蝶成双,善恶到头终有报。归根到底,中国式悲剧的成因是人,故有可化解之法,有圆满的结局,是不彻底的悲剧。
该死的没有死,不该死的全死了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西方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戏剧,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其与命运作斗争的并最终失败过程。
如俄狄浦斯,生为王子却因“弑父娶母”的诅咒而被父亲遗弃。他为与这个神谕式的诅咒对抗而离开自己的“养父母”,却在建立奇功成为国王的过程中误杀生父误娶生母。终导致瘟疫降临大地,母亲羞愧自杀,他自毁双目,最终死亡。
西方悲剧的核心是,人与命运抗争却最终败阵下来。而《雷雨》正是这样的一出戏剧。
明确:
《雷雨》在结构上基本遵循了“三一律”。
整部剧几乎都发生在周公馆的一个闷热的夏日。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如“雷雨”一般在这个时空集中爆发,猛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三一律
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主导原则
时间、地点和行动(情节)一致
戏剧的故事要发生在“不超过一昼夜”的短时间内(时间律)
发生于人物在这一时间内所能到达的地点(地点律)
同时所有情节要有内在统一性(行动律)
知人论世
目录
作者简介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
原名万家宝
萬 艹 禺
+
=
≈
谐音
艹 曹
作品简介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入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
目录
整体感知
雷雨中的人物关系
繁漪
周朴园
鲁侍萍
鲁贵
夫妻
夫妻(主仆)
夫妻
周冲
周萍
鲁大海
四凤
母子
父子
母子
父女
异母兄弟
兄弟
异父兄妹
异父兄妹(主仆、情人)
母女
继母子(情人)
父子(劳资)
父子
母子
两个家庭,八个成员:周家、鲁家
多种关系,相互交织:夫妻、血缘、主仆、情人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十多年前
三十年前除夕
三十年来
三十年来
从前
最近
雷雨中的时间事件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生了两个儿子
周朴园为迎娶一位有钱有势的小姐, 逼侍萍出门,侍萍投河自尽,被人救活
侍萍流落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 在学校伺候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生有四凤
周朴园为纪念侍萍,保留她喜欢的家具,关窗的习惯、 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她的下落
周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条命扣下三百块钱
工人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收买工人代表,签定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无锡
无锡
外乡
周公馆
哈尔滨
矿上
目录
文本研读
课文赏析
课文开头部分的“舞台说明”对推动剧情发展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感染着读者和观众,也随着产生一种压抑感
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A
B
C
主 要 矛 盾 冲 突
周朴园
侍萍
三十年生死恩怨
(爱情纠葛、阶级对立)
周朴园与侍萍的再次相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课文赏析
周朴园问鲁侍萍的身份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内心仍很平静
感到意外,疑惑
更疑惑,
不祥之感,
有点慌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有些不知所措
你,
你贵姓?
01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02
(忽然立起)
你是谁?
03
(徐徐立起)
哦,你,你,
你是 ——
04
哦,侍萍!
(低声)是你?
05
研读鉴赏
相遇述恩怨
周的心理变化
周朴园
疑虑
慌张
惊惧
哦,侍萍! (低声)
你,你是——
你姓什么
你是谁
熟知旧衬衫 !
她没有死 !
你贵姓?
熟知旧事
在无锡长大
侍萍表明身份
关窗
课文赏析
找出文中周对鲁的前后态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对“死去”的侍萍】
到处打听“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墓。
保持侍萍住过的房间原样,记着她的习惯和生日。
【对活着的侍萍】
“不,不,不用”。“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从前的旧恩怨,又何必再提呢?”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周朴园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是因为侍萍是他的罪恶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名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刻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
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
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
她来干什么?要敲诈我吗?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刹那的复杂的心情
失望
恐慌
严厉
惊讶
真情说
1、三十年前二十几岁的周朴园,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抛弃而投河自尽。
2、周婚后生活不美满,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和周结婚的第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身体不好,加上周不爱她,婚后不久就死了。蘩漪个性傲慢,根本不是周喜欢的那种女人,在这种情形下,周自然更加怀念他的初恋情人。
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探讨
假意说
1.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
2.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探讨
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课文赏析
围绕周朴园与鲁大海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展开冲突。
通过现实的阶级斗争揭露周朴园一家血腥的发家史。
第二场戏是围绕怎样的中心展开矛盾冲突的?
课文赏析
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的阶级本性。
课文赏析
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目录
总结归纳
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的第三天,母子俩便被周家赶出大门,投河遇救,开始了新的苦难生活:嫁过两次人,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贤惠、命运多舛、勤劳能干
30年的磨炼,使她更坚强,她不再相信周朴园的谎言,并拒绝了周朴园的资助。 坚强、有自尊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相信“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她认为悲剧是天意,是命运造成的。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总体概括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他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和他的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冷酷无情
他一直使用当年的旧家具,摆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伪善
他在和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却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所站的人就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没能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他怀念的只是当年温柔、贤惠且他以为已死去不会给他造成威胁的侍萍,只是寻求良心上的安慰。 虚伪、自私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阴险、奸诈
在与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斥骂,他不轻易发怒,保持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很强。 强硬、老谋深算
鲁大海揭露他的发家史。 冷酷无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
总体概括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是一家煤矿的董事长。课文主要刻画了他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分析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鲁大海愤怒痛斥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了300块钱。)大海又顽强地与打手们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斗争经验不足
语言鲁莽幼稚
大公无私
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总体概括 一个斗争经验缺乏但是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作品主题
一方面,《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斗争即将到来。
标题含义
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丰富的潜台词(暗示内心世界)
高度个性化(揭示性格)
富于动作性(推动剧情)
语言艺术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周为什么变脸?
名声和利益受到威胁
虚伪 冷酷
个性化语言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周萍打亲弟弟大海的举动使她愤慨,感到阶级对立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就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当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时,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戏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请分析一下她当时的心情
个性化语言
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潜台词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丰富的潜台词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 很不老实的人。
为什么将话题突然转到鲁贵身上?有什么言外之意?
“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让鲁贵知道。”
“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暗示)
(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说不定,也许记得”
“老爷,没有事了?”
…… ……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推动情节发展)
(提醒周朴园)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动作性
《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说。请你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
延伸拓展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
迫切的需要”“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
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一、课内挖掘
态度决定一切
在开始构思《雷雨》时,曹禺对《雷雨》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为了更加准
确地刻画剧中人物,他撰写了许多不同类型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远超过《雷
素材采撷
雨》中的主要角色的数量。之所以这样做,曹禺解释道:“《雷雨》中的每个
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
我的创造。”后来曹禺自己也记不清这些人物小传写了多少,又修改了多少
遍,以至稿纸堆满了宿舍的床底。为了写好《雷雨》,曹禺每天清晨就急匆匆
赶往学校图书馆,在阅览室里那个固定的位子上一坐便是一天,一直到夜晚10
点闭馆的时候才离开。通过大量浏览书籍和画册,曹禺逐步把人物的性格和
语言的特色揣摩清楚了。
应用角度 态度 严谨 成功 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