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多边形 说课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能运用“多边形”工具作多边形。
(2)了解“多边形”工具使用中的一些规律和注意事项
(3)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工具组合画出图形。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教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完成项目既定的操作目标。在画多边形的过程中领会操作方法,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2)让学生掌握 “多边形”工具的操作方法,了解“镂空多边形”的规律利用多种工具组合来实现图形制作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思维创新及互助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励,在展示中自信,在互助中成长。让他们在“谜语”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show time”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巩固旧知的喜悦;在“诱惑”下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画多边形”又是“画图”单元中的难点。本节课的内容仿佛沿袭了之前的使用方法但又异于从前。“画多边形”是画图工具使用的基础之一,是学生学习画图软件的重要一环。是前面所授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快速记忆、总结规律、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用信息的方法来操作 “多边形”工具,用美术的视角来探究“多边形”工具,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操作。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信息的美术观和创新操作的意识。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猜想、去讨论、去动手去实践。从而有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操作方法和良好实践习惯,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于上述几点,我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重点放在方法的讲解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需求下,结合任务驱动来完成各项任务,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与抽象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未知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但在信息教学的过程我发现学生还是有其规律可循。
1、学生无意记忆占优势:直观的信息能引起兴趣;生动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的色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朗朗上口的童谣更便于学生记忆。
2、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空间:儿童特色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评价中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模仿到创造的飞跃。
3、方法学习占主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仅仅是工具的学习,更要总结使用规律。尤其是低年级,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家中都有电脑,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心,有许多孩子总是在等待一些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画多边形”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画图”工具的使用。此时的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
(1)了解了画图界面 学会了启动、保存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2)掌握了直线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等。
(3)认识了“颜色提取器”、“填充”“前景色、背景色”等色彩工具。
学生可以可以综合使用已学习过的工具绘制简单的图形,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本课“多边形”工具与之前工具的操作差异也必将成为本课学习的最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用多边形工具绘制多边形。
教学难点:总结镂空多变形规则,尝试完成镂空多边形,完成组合多边形图形的绘制。
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的本质,除了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我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家中都有电脑,早就不等老师教就使用过画图软件了,大多孩子都过小老师,义务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提高,孩子门总是在等待一些新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心,我就此进行了挖掘,教会孩子们总结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故我将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谜语、童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鱼儿游游》我就采取了多种方法。
《鱼儿游游》共分几大模块,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课堂还有三个特点:
一 谜语导入 主题引导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我从谜语“猜一猜”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形象的展示小鱼,为新知识的引入进行铺垫,点出本课教学主题《鱼儿游游》。
二 分层学习 环节紧扣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已经不满足机械的重复,处在焦灼的等待新的知识。任务的提高,不仅仅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软件工具中,各个功能的挖掘。故本课进行大量的改动,设置了提高练习模块——镂空多边形,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有发挥的平台,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的空间。实际教学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完成提高题,还可以自主创新。自主探究、自己探索,不仅仅是学习工具使用,更是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教师退居“幕后”,以鼓励和诱导相结合,保持学生学习情趣。
三 探索创新 童谣总结
在课程中我并不守着教案来完成课程,课程跟随学生的情况进行着调整,制作中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的创新能力。并且我把“多边形”工具的画法编个童谣,朗朗上口,这堂课的知识点,学生记忆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这节课已经完成,收获很多,也发现了部分问题,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要求我们超越教材,贴近生活,了解学生,激发热情。让信息课堂永远散发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