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引入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8、9、10、11、12、
学情分析:几个几在第二册中孩子们已熟悉了,小学里乘法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的,因而与代数不同的是必须在乘法的表示方法选定后,才能给儿童做交换。也就是说,是先定义b个a连加为a×b(或b×a)。然后才有交换律:相乘结果与因数次序无关。
教材分析:乘法中交换的实质涉及到“一份量”结构的改变,也就是根据思维方法不同改变了“一份量”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在图上及现实生活中,发现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
2、能使用语言对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进行准确地描述。
3、通过观察,发现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并能够用“几个几”来描述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
4、知道可以使用同数连加来计算几个几的和。
5、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使用乘法算式描述几个几的和。
6、通过对同一事物(对象)从不同角度的观察,知道用不同的重复行为来表示同一个事物(对象),知道a个b和b个a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认知目标 1、从图中发掘重复的行为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2、同数连加和几个几是几。
3、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初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现与感受数学的美与神奇。
教学重点:用语言描述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通过同数连加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策略:学生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重复的行为情节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突破策略:通过对同一事物(对象)从不同角度的观察,知道用不同的重复行为来表示同一个事物(对象)发现重复的行为和类同的情节,并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主题图,编设欢乐场景。
师:今天我们的四个好朋友要带我们一起去游乐场,这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看这里有些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
(1)小汽车 一辆汽车坐2人 有这样的6辆
(2)划船 一条船上坐3人 有这样的6条
(3)转杯车 一只转杯车中乘4人 有这样的5只
二、探究尝试:
(一)几个几的语言描述。
1、师:小朋友玩累了,来到了儿童餐厅,看到里面摆放了很多椅子,这些椅子是怎么叠放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4把一叠
1叠 1个4 4
2叠 2个4 4 + 4 = 8
3叠 3个4 4 + 4 +4 = 12
4叠 4个4 4 + 4 + 4 + 4 = 16
2、师:小丁丁他们坐下后开始点点心,点了些什么?
(1)香肠:每盘4根,有6盘 几个几?
6 个 4 =
(2)吃完了,每盘0根 几个几?
6 个 0 =
(3)学生独立完成p9页第2题,并交流核对。
3、点子图
(1) 师:看一看有几个圈,每个圈中是几?
6 个 2 =
(2)师:还可以怎么圈?圈后再看看是几个几?
(3)独立完成p9第3题并交流核对。
(二)从加法过渡到乘法。
1、回到游乐场图,出示划船图。熊猫问:一共有几人在划船?
(1)小胖想:3+3+3+3+3+3+3=18可是算式太长了。
小巧想:6个3 6ⅹ3=18
(2)讨论:谁的算法方便,为什么?你喜欢谁的?
2、小兔欢欢说: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多了。
3、认识乘法算式:
6 ⅹ 3 =18
因数 乘号 因数 积
读作:6乘以3等于18。表示6个3是18。
4、比较:
加法算式:3+3+3+3+3+3+3=18(人)
乘法算式:6ⅹ3=18(人)
答:一共有18人在划船。
5、小结、出示课题。
三、动动小脑筋:
完成p11页1、2题并核对交流。
1、加法算式:2+2+2+2+6+2=16
乘法算式: ⅹ = 16
2、加法算式:3+3+3+3+3+3+9=
乘法算式: ⅹ =
四、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知道了乘法的各部分名称,特别是乘法的各部分含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通过交换因数的位置,可以改变一份量的结构,进而改变了变换(即重复的次数),这样有可能使相加的次数减少,使运算简便。
例如 2+2+2+2+2=5×2=2×5=5+5=10。
重复加4次 重复加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