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案《孟子两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学案《孟子两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09 1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龙江中学九年级语文学案 18 《孟子》两章
(潘平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导学提纲: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和句读。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4、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请列出两句。
(4)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 请列举几例。
6、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7 、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基础练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 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① A行拂乱其所为 B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A死于安乐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④ 国恒亡 死即举大名耳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⑥ 发于声 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巩固练习: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