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九课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课在本单元和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本单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和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知识目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和作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2)通过学习《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和清末对外开放比较,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认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②通过了解本地一些国企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对中国两次不同时期的开放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重点依据: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难点依据:因为现在初中政治不学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涉及到对外开放的目的和作用,理论性很强。1、让学生向长辈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情况;把改革前后进行对比。
2、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其他购物票证。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
3、让学生预习课本,了解基本知识。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
提问引导法教学、讲解法教学、联系热点,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
学法:参与讨论法、比较记忆法、运用地图记忆法等。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出示歌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教学过程2、提问:为家乡的田野带来希望的是什么事件?
得出本课课题
改革开放
二、讲授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提出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⑴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⑵改革首先在哪里进行?怎样改革?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提问探究式教学)3、引导学生看一组图片,同时回答图片上的问题。人民公社的社员在田间劳动体会:那时候社员劳动是否有积极性“头遍哨子我不买账,
二遍哨子我伸头望,
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人民公社大食堂思考:
采取什么分
配方式?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安徽凤
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哪个省开始?体会:劳动积极性变化了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以后的农民在劳动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 5.02亿斤1981年产粮 6.70亿斤1982年产粮 7.15亿斤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看完图片后,让学生默读课本第一框题小字部分。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讨论
改革前后的农村状况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和作用。
大家来讨论引导学生区分农村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农民积极性极大提高。
(参与讨论法) 5、教师总结第一框题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国有企业改革
1、让学生读课本,并根据课前准备了解的情况,回答问题:
⑴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重点?
⑵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⑶国有企业改革前后,企业的管理方式、工人积极性、效果有什么不同?
⑷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的表现?国有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怎样改革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河北省邯钢集团改革前后的变化来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提问引导法)(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出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 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2、听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歌曲画面,思考以下问题:
⑴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位老人是谁?
⑵、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最典型的城市是哪座?3、(1)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这位老人是邓小平。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在广东福建建立4个经济特区。
(3)最典型的城市是深圳。4、让学生记忆以下基础知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我国首先在广东和福建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
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深圳。
5、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对外开放前后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巨大变化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从前的深圳是个贫穷的小渔村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一夜崛起之城开放前的浦东 上海浦东新区我国最大的经
济特区-----海南6、思考,深圳对外开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深圳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实现了腾飞,这些事实说明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会取得辉煌成就。7、深圳取得巨大成就,意义重大 (出示图片)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8、随着深圳的成功,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并记忆。(地图记忆法)
我国的对外
开放格局是
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9、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 地10、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对外开放,分别在何时?背景?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 讲解法) 延伸背景:清末,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大门从此被迫大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影响:第一次被开放: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第二次开放:(1)可以增强同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2)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3)有利于人才的培养。(4)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6)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改革开放,有利于海峡两岸的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小结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农村改革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内改革1、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农村改革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内改革1、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 沿海开放区—内地
对外开放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内容:吸引外资,学习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 沿海开放区—内地
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内容:吸引外资,学习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课堂巩固与练习
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十四大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经济特区,形成了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作业建国后,我国对农村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各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改 革 开 放 一、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开 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 圳 开放格局:经济特区——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内 地教学反思与回顾收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音频、大量图片辅助教学,和学生一起走过了改革开放的30个春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足: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在比较两次对外开放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学生思考时间很少,留下了遗憾。 以后我在处理大容量教学内容时,还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与回顾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