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诗词曲赏析与运用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诗词曲赏析与运用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10: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三部分 诗词曲赏析与运用
1.(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右图书法作品的字体是( )(2分)
A. 篆书 B. 楷书
C. 隶书 D. 行书
D
【解析】篆书的特点:从结构到运笔都以圆为主;楷书的特点:横平竖直,规矩整齐;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形体扁平、工整、精巧;行书的特点:介于楷、草之间,书写时连绵不断、挥洒自如。
2.(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右图古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是( )(2分)
A. 伤春悲秋 B. 乐观高昂
C. 怀才不遇 D. 羁旅之思
B
【解析】右图古诗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本诗一反古人悲秋之调,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乐观高昂的人生态度。
3.(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下列诗句与本诗表现手法一致的是( )(2分)
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A
【解析】右图古诗是李商隐的《贾生》,其表现手法是托古讽今。A. 托古讽今;B. 白描;C. 虚写;D. 情景交融。
4.(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D
【解析】应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选项“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说法有误。
5. (1)右图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2) 某校拟制作“读书名言”文化长廊,下列名言与“读书重要性”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D.蹉跎莫以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A
【解析】A项名言强调的是刻苦求学的重要性。
6.(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送别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诗歌类型,另写出此类诗歌中两句连续的诗(或词)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示例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示例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示例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任意两句即可)
7. 【别出心裁品古诗】第一小组的同学品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帮助他们完成鉴赏。(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小鹏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分析鉴赏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投赠诗。
B. 首联“平”“涵”“混”锤炼精妙,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宏伟气象。
C.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想渡过
洞庭湖投靠张丞相却没有船只的羞耻之情。
D. 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不负太平盛世,
愿为国家效力的积极进取精神。
C
(1)【解析】颈联应是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举荐而得以从政的心愿。
(2)小鹏同学给本诗颔联配了一幅图画,结合对本诗的理解,你认为这幅图画配得好不好?试简述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认为小鹏为颔联的配图很好。颔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小鹏的图画中高高耸立的岳阳楼,是岳阳城的标志,画面展现了水汽弥漫、波涛汹涌的场景,与诗句内容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我认为小鹏为颔联的配图不是特别好。颔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小鹏的图画展现了水汽弥漫的场景,但画中缺少波涛汹涌、撼动楼台的气势,而且岳阳楼等地名未做标注。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理解诗句意思,再结合画面内容进行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思是“云梦二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写出了洞庭湖波澜万丈、气势磅礴的景象。如认为配图好,可从图画高耸的楼台,水汽弥漫、波涛汹涌的景象角度分析;如认为不好,可从无法表现洞庭湖磅礴气势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8.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题目。(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阅读诗歌,完成表格。(2分)
场景 狂风袭屋 茅草翻飞 群童抱茅 倚杖叹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厦千万
不动如山
情感 痛惜、 焦急 ②______________ 愁苦、忧思 坚定、悲壮
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愤懑、无奈
(2)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谈谈他的诗句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露无遗。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时,根据具体表现出诗人胸怀国家,心系苍生的诗句的理解作出分析即可。
9. (1)右图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 从主题看,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李商隐《夜雨寄北》
B.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 刘禹锡《秋词(其一)》
B
【解析】右图古诗和B项都是通过昔日之景和今日之景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世事变迁。
10.(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下列诗句与本诗抒写的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本诗抒发的情感是思乡之情。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的是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与关心之情。
11.(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下列诗句与本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的主题词“奉献”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C
【解析】A. 表现的主题词是“刚毅”;B. 表现的主题词是“自信”;C. 表现的主题词是“奉献”;D. 表现的主题词是“报国”。
12.(1)右图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 从主题看,下列诗句与右图古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解析】右图古诗的主题是思乡,C项是指没有其他人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13.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题目。(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B
(1)【解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使诗歌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据此可知B项“使人赏心悦目”说法有误。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子规、明月。
14.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题目。(4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 “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恨和凄凉情景。
D
(1)【解析】诗中“不自哀”表明诗人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想的是“为国戍轮台”,所以“怀才不遇的怨恨”说法有误。
(2)试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15. 阅读《黄鹤楼》,完成题目。(4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诗人想象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
(1)【解析】A. 首联是诗人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自己乘黄鹤”的说法有误;B. 颔联表现了诗人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悠闲自在的心情”的说法有误;C. “日暮”指的是傍晚,“清晨凭栏远望”的说法有误。故选D。
(2)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颈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描写方面、修辞方面、表现手法、抒情技巧,本题任选其一即可。
16.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题目。(4分)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借霜色笛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下列诗句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
(1)【解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王维借此典故,将当时镇守边关的前线统帅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范仲淹借此典故,抒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17.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中“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
C. 诗中“半卷红旗”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加剧悲凉的氛围。
D. 这首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
C
(1)【解析】诗中“半卷红旗”写的是我方军队夜袭敌军,不是敌军趁夜偷袭守军。
(2)诗中的“黄金台”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同指战国燕昭王所建的招贤台,但两位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各异,试指出其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写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报效君主的英雄气概的称颂。《登幽州台歌》则是借幽州台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和寂寞苦闷的心情。
18.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4分)
【甲】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诗开篇用工整的对仗,在山水的一静一动的描绘中营造了轻快明丽的气氛。
B. 【甲】诗末句写离群之马“萧萧”长鸣、依依不舍,表明诗人和友人的情谊之深。
C. 【乙】诗前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景状物,描写了峰与塔的高,点明游踪。
D. 【乙】诗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
写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C
【解析】“对偶的修辞手法”错误。【乙】诗前两句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2)简要分析两诗中的“浮云”各有什么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送友人》中指分别后的友人如浮云漂泊不定。
②《登飞来峰》中指诗人生活、仕途上遭遇的困难和阻碍,如遭遇奸臣小人、改革变法的抱负受到阻碍等,也指事物的假象。
19.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大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但李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 诗歌以抒情开篇,渐而过渡到叙事,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C. 三四句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D. 这首诗歌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
(1)【解析】“欢乐的宴饮气氛”说法有误。诗人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简要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这两句指诗人即将远行的前路充满困难,比喻诗人未来政治人生之路的艰难险阻。
2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4分)
【甲】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刘长卿被贬谪途中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开篇即用“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韩愈委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和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
C. “湘水无情”道出了千古文人的
悲剧命运,诗人将自己的遭遇同贾谊、
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D. 韩愈把侄孙探望的用意归结为
“好收吾骨瘴江边”,实则是凄楚沉痛地以死明志。
B
(1)【解析】“委婉”有误。【乙】诗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可知,诗人是直接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2)【甲】诗“日斜时”和【乙】诗“夕”都指傍晚,试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诗“日斜时”渲染萧条冷落的氛围,衬托了诗人因迁谪而惆怅伤感的心情;【乙】诗“夕”与“朝”对比,强调时间之短,反衬了诗人获罪之快。
21.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题目。(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词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作此词时已是老年,因而以“老夫”自称。苏轼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而自己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所以要“聊发少年狂”。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D.“西北望,射天狼”中的“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句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A
(1)【解析】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
(2)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说说该句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22.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题目。(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词的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B. 词的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这些都是词人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C. 词的下片都在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D. 这首词是词人寄给朋友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
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C
(1)【解析】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2)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战马像名马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3.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题目。(4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 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 “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
家园荒芜的景象。
D.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
前后照应,写出老兵因“从军征”
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D
(1)【解析】“家中有阿谁”“不知饴阿谁”写出老兵家破人亡、孤身一人的痛苦心情。“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说法有误。
(2)草木缘情,花果寄意,模仿示例,为诗中的“旅葵”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2分)
示例:《黄鹤楼》中的“芳草”。我“萋萋”的样子,可否消解你似滔滔江水的哀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十五从军征》中的“旅葵”。我张开绿色的怀抱,抚慰你久别归来沧桑的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