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 地理过程的分析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 地理过程的分析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6 10: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专 题




地理过程的分析
基于地理核心要素整合的二轮复习的探索与尝试
ZHUANTI
考点解读
课标分析 试题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其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高考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考查逐渐成为新课标高考的亮点。 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看出,对地理过程的考查方式有以下显著特点。高考试题中多数考查自然地理的演变过程。高中地理属于系统地理,系统地理知识多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高考试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地理原理和规律,而多是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系统地理知识,去分析某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考查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能力。除此之外,隐形的设问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该类问题的难度,学生面对问题往往无从作答。非选择题中的过程描述类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除考查演绎推理能力外,还考查学生阐释和描述能力。综上所述,地理过程类问题难度较大。
情境探究
材料一:我们一般见到的蛇曲景观大都是在草原或湿地上,但在青海省称多县称文镇的热喔拉山上,能看到通天河的多个连续拐弯(如图)。河流穿行在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通天河的这种连续拐弯、特殊的蛇曲景观,被称为“嵌入式蛇曲”。据科学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在抬升到现在高度之前,曾经是低海拔、起伏和缓的夷平面。
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伴随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形成“嵌入式”河曲)
分析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情境探究
图1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
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情境探究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知识构架
高考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考查逐渐成为新课标高考的亮点,因为对地理过程的考查,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三大素养的考查。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地球运动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过程
天气变化过程
地质循环过程
地貌演化过程
水循环过程
环境变化过程
地理过程类
人文地理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1
D
C
A
B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受热上升
冷却下沉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2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极锋
热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


1025
1000
975

1025
1000
975
北半球
南半球
气流方向
雨带
图例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
4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过程
5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6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
7
人口过程
8
城市
9
农业
10
工业
11
交通
12
地理过程类型
类型 呈现的标志性特征 实例
循环过程 初始位置→系列运动环节→返回原来位置 水循环、大气环流
演变过程 初始状态→系列新旧变化→新的状态 岩石物理风化过程、湖泊演变过程
扩散过程 扩散中心——扩散路径 污染物扩散、地震波的传播
波动过程 地理事物数量在一定时间持续变化的过程(极值) 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
方法一:问题来自环节,从环节入手,使用演绎思维解决问题。
方法二:运用整体思维,关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三:运用逆向思维
运用整体性原理,注意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逻辑思维的连贯性。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作答 要求
当堂训练
【2022深圳一模】纳米布沙漠被称为变色沙漠,是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 毫米,沿岸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海雾有时深入内陆50 千米。研究发现,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纳米布沙漠内有呈新月形、线形以及星形的高大沙丘,其中星形沙丘“随风摆动”并不断长高。图7 示意纳米布沙漠位置,图8示意星形沙丘景观及风向。
热力环流过程
(1)简述沙子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至纳米布沙漠的外力作用过程。(8 分)
答案 上游山区的岩石风化后,经(奥兰治河)侵蚀、搬运至河口沉积(3分);再经北上洋流搬运至纳米布沙漠沿岸沉积(2分);受由沿海吹向陆地(西南)风的侵蚀、搬运,最后沉积于陆地形成沙漠(3分)。
【2021福建】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图9)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热力环流过程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6分)
答案 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人侵),原不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沙特阿拉伯面积约2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0万。经济以石油为支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气候干热是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只有艾卜哈等少数地区降水较多。
热力环流过程
艾卜哈是沙特阿拉伯难得的避暑胜地,据图简析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 艾卜哈西邻红海,位于高原山地,地势高;白天山坡上气温高、气压低,红海蒸发的水汽沿山坡上升并受到山谷的诱导,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山坡降温快、气压升高,气流下沉,艾卜哈上空水汽减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较低。
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天气系统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答案 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右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热力环流过程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成泉的过程。(6分)
答案 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2分);大量渗入地下(2分);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2分)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意大利北部南提洛尔的阿尔卑斯山区拥有自然界奇异的自然景观——“粘土塔”。这些柱子由顶部有一块巨石的土柱组成,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
描述该景观的形成过程?
天气系统
答案 ①阿尔卑斯山区,该地区冰川活动频繁,巨石被冰川搬运,速度下降巨石沉积;②降水较多,流失侵蚀强,没有岩石覆盖的冰川堆积物易被流水侵蚀掉
③有岩石覆盖的冰川堆积物抗侵蚀能力强,故形成了“黏土塔”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答案: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该区域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2011·山东文综)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1)大盐湖具有湖面南高北低、盐度则北高南低的特点,为什么?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 (1)南部注入径流多,具有抬高水位、稀释盐度的作用。
(2)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解题思维
盐分增加
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
水量减少
补给(少)
蒸发(多)
盐分随径流汇入大盐湖
冰川融水减少
气候干旱
降水少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答案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山脉
隆起
地貌
气候
水文
里海与海洋分离
山脉形成分水岭
山脉背风坡
形成湖泊
汇水面积减少
气候干旱
湖泊面积缩小
湖泊向内陆演化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 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补给大于蒸发;受冰雪融水补给。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 地处内陆,蒸发强烈,蒸发大于补给,导致盐度升高;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 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右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右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答案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右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2018·新课标卷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答案 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1022.5
1025
50°
1020
1010
1017.5 1015
1007.5
995
992.5
1010
P
40°
1012.5
1007.5
997.5
1000
1002.5
1005


1010
鄂霍次克海(位置见图一)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次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二)。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答案: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
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
(2018高考全国1卷)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答案 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深—地形崎岖
浅—地势低平
水量大
水量小
气候
地貌
(2018高考全国1卷)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答案 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内流河
外流河
(2018高考全国1卷)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 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新西兰东南部(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7),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 、珊湖碎片等) 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永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8)。
推测摩拉基龟甲状圆石形成的地质过程 。(6 分)
答案 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海底钙和碳酸盐层层聚集,形成圆石;后经地壳抬升,海底圆石出露水面;圆石在热胀冷缩作用下,表层裂隙发育,形似龟甲。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图一)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图二)。近年来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湖盐业资源,在流入两湖的河流上筑坝让河水流入鸭湖,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是秦岭西端小陇山中平地崛起的一座垛形孤峰,这座“顶凸身陡、崖面粗糙”的赤壁丹崖由砂砾岩构成,垂直高差达142米,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便凌空凿于崖壁之上(图12)。麦积山开窟历史悠久,在1600年的历史进程中,汇集了历代的雕塑艺术精品,是我国四大石窟中唯一以泥塑佛像著称于世的石窟。古代工匠以山石为骨胎,施用当地质地细腻的黄僵泥、棕黄土配制的粗泥和细泥,以搓、捏、压、刻、削、压、贴、挖等泥塑技法,将石雕与泥塑结合在一起,塑出惟妙惟肖、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泥塑佛像。
(1)简述麦积山垛形孤峰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洪积物在山前沉积,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层;(1分)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下,(1分)岩层隆起抬升,形成山体;(1分)山体岩层受物理、生物风化,(1分)出现众多节理裂隙;(1分)在流水侵蚀和地震等因素影响下,(1分)岩石节理沿裂隙崩塌坠落,逐渐形成麦垛型孤峰。(1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答案 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2020·北京高考真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阐述变化过程。
答案 湾口宽度不断变窄。众多河流尤其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莱州湾,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浅滩变宽,海水变浅,湾口宽度不断变窄。
专 题




地理过程的分析
基于地理核心要素整合的二轮复习的探索与尝试
ZHUANTI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