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怎样认识力
教材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
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
教法:
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
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
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
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
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力
学生观察教材图6—1
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2)单独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力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
(3)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演示实验: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观察课本图6-3,分析。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分析课本图6-3,(a)、(b)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6-3(c),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3、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想一想: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6.学生阅读课本图6-4,认识一些力的大小。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1)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演示:用两个磁体演示。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3)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_____变为_________。
(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_______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 _____--。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 。
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4)力的三要素
1.学生观察课本活动3.怎样用力效果好?
2.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结论: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课堂小结
1、在生活在中常常接触到力,以前你是如何认识力的?学过本节后,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