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1认识压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1认识压强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26 13: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认识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压强的知识,内容包括: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和压强的应用等,本节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的有关内容,既是对力的学习的延续又为后面介绍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作好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
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压力和重力的区别;通过小实验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关于压强的计算,让学习完成基本计算即可。但在计算时要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受力面积——受力面积就是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而非物体的底面积;要在充分理解压强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找到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学习了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学习了力的平衡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为学习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压强同前面学过的速度、密度一样,都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的概念,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很容易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探究方法,这也为本章每节的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本节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能确定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记住压强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能说出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
4.了解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掌握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验。
难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正确认识。
教学器材
教师器材:鸡蛋、螺丝钉、碳素杆、钩码、改造后的小秤、自行车模型、泡沫板、钉子
学生器材:小桌、海绵、钩码、砝码、气球、细绳、宽绳、木片、橡皮泥
一、新课引入
观看晏文凯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过程,骑过沙堆留下印子,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同学不舒服,想用握的方法打开鸡蛋却握不开。请学生再上台来试着握开鸡蛋也不成功,老师自己来尝试,成功握开鸡蛋。(设计意图:压过沙堆留下印子以及坐在后架上不舒服这两个场景在后面的讲课中都能用上,此处是伏笔。利用学生握不开鸡蛋而老师却能握开鸡蛋这一环节引起学生兴趣。从生活的场景走进物理课堂使本堂课更贴近生活。)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压力
请学生上台画出手握鸡蛋的力方向、人对水平车架的力方向、用钉子将自行车模型固定在竖直泡沫板上时,钉子对竖直泡沫板的力的方向、手压倾斜碳素杆的力的方向。提问学生这四个力的方向与支撑面的角度有什么共同点。引出压力的方向和定义。(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握鸡蛋顺利过渡到画出力的方向。其中碳素杆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手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杆子,让学生看到这个力的方向突破压力方向这一难点。画这四个力方向也是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图中找到压力方向的特点从而找到压力的方向。)
力有方向也有大小。解释当物体放在水平面时根据我们所学的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压力大小等于重力。提问学生钉子对竖直墙面的力与钉子重力相等吗?取出测力的小秤,将砝码放在上面读出其中的示数,然后逐渐倾斜小秤,可以看到秤上的数值也在逐渐减小。得到物体放置于斜面时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是不相等的。引导学生说出压力大小的规律是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才会等于重力。(设计意图:此处通过分析观察三种常见的压力,让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压力大小的规律,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设置小秤倾斜这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不同,深刻认识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
2.压力的效果
提问学生力有哪两种作用效果?(设计意图: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引起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联系课前视频中自行车压过的沙堆上的印记,很自然的让学生认识到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让学生体会压力的效果,提问学生用手指轻压笔的两端,有什么
感觉?用力压手指又有什么感觉?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明显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力越大,手指的形变越大。)提问学生两支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你还能观察体会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手指的接触面积让学生认识到受力面积也会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提问学生通过体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压力的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提问学生能否利用小桌、海绵、钩码、细绳、宽绳、橡皮泥、木片、气球等器材替代手指反映形变?(设计意图:渗透转换思想)请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在相互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并填写活动单。(设计意图:实验器材中的气球是教师故意放在其中的,它的形变确实能反映出压力的效果,但由于气球不好固定,故不便操作。这样设置是为了后面对学生渗透“修正法”的思想。)
请学生讲解自己所选的实验器材以及选择的理由。此处有三种方案a气球、b海绵、c橡皮泥。分析其中气球的缺点,总结实验设计经验,以后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所选器材能否进行实验还要考虑器材能否便于实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生进行验证实验。教师下台进行指导,实验完成后请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由于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此过程将加深学生对此实验的认识。)得到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专门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压强用(P)表示(设计意图:顺利过渡到压强)。
3.什么是压强
分析学生实验中所用的控制变量法很容易比较压强的大小。提问生活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我们如何比较压强大小?提示学生参考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回忆密度、速度中所学的比值定义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让学生回顾刚才总结的实验结论,得到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定义压强。由定义出发得到压强的公式P=F/S,并介绍强压的单位N/㎡和Pa。
利用压强的公式计算课前视频中涂文昊同学坐在自行车后架时的压强。涂文昊同学的质量是60kg,自行车后坐的面积约为100cm2。请学生上台计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使用和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分析学生计算过程,强调面积单位的换算。此处不但呼应课前视频内容,也要顺利过渡到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计算算出60000Pa的压强作用在人身上,肯定不舒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通过什么方法减小压强的?还有其它方法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有减小压强的方法就有增大压强的方法。请学生来说生活中增大压强的方法和事例。教师播放网上下载好的增大、减小压强的视频。(设计意图:增大或减小压强相对简单,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实例,此环节请学生来讲,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
回到本节课开始时的活动,为什么老师能握开鸡蛋?解密老师手掌上贴了一枚螺丝,请学生解释其中的奥秘。
播放“轻功踩鸡蛋”的照片,让学生也来试试能否做到。(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理的乐趣,让物理走向社会)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课学习学习的内容。
作业:回家后将自已“轻功踩鸡蛋”的功夫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板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2方向:垂直物体受力面
3大小:物体放于水平面时压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
二、压力的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大小
三、压强(P)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定义: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
2.公式:P=F/S 1N/㎡=1Pa
3.应用:增加压强 减小压强
8.1《认识压强》实验记录单
1.你选择了哪些器材?
2.实验一: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步骤:(1)
(2)
实验记录表格
压力的效果
注:压力的效果用“不明显”,“明显”表示。
结论: ,
2.实验二: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步骤:(1)
(2)
实验记录表格
压力的效果
注:压力的效果用“不明显”,“明显”表示。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