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9.1认识浮力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存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畅言系统和白板的强大功能为辅助,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1)畅言电子课本
(2)演示用具:乒乓球,水,去掉底的饮料瓶、已做好中线标记的锥形饮料瓶。
(3)学生用具: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和细线,浓盐水,水,空饮料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设置情境:饮料瓶中放入一个乒乓球,请学生想出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饮料瓶将乒乓球取出。学生很快想到颠倒瓶子,利用惯性,借助水利用浮力解决这个问题。
2、畅言电子课本:图9-1图片,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人为什么能够浮在死海海面上不下沉?
钢铁制成的护卫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
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原来,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讲学习:什么是浮力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浮力
“活动1”: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教师演示: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物块、细线、烧杯、水等器材,比较物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现象。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石块不碰触容器的内壁和底部,注意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
请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并说出实验步骤,做到实验时胸有成竹。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实验的基础上,建议学生用手竖直向上轻轻托一下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
3、学生填写活动1的填空。教师用手托石块,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石块浸没在水中时的示数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浮力概念,有不妥当的地方,互助式地补充完善。
步骤:1)在空气中称出物块的重力G= 。
2)将物块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F’= 。
思考:比较物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分析:弹簧测力计示数 _______,是因为物块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__ __力。
得出结论: ____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__ _的__ __力叫做浮力。其中,施力物体是:_______浮力方向:___________
分析思考并交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什么关系?请学生作图,师生共同总结。
结论:称重法测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值,即:F浮=__________。
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解决,需要探究的留待课后共同解决。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演示实验
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拧下盖子,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用手堵住饮料瓶下部瓶口时,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用手堵住饮料瓶下部瓶口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2、“活动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建立物理模型(放大电子课本中的图),学生分析,教师适当引导
根据受力及压强的知识分析:
因为h下表面> h上表面,
因而P向上>P向下,
又 S下表面=S 上表面
所以F向上>F向下。
结论:F浮=F向上-F向下
3.产生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_ __和向__ __的压力_ ___产生的。
想一想:刚才演示实验中为什么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呢?学生分析,并说出让乒乓球浮起来的方法(从瓶口堵住水)。
举例:木桩被打入河底,木桩明明浸在水中,为什么没有浮起来?学生分析作答。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活动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同一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每组同学轮流完成实验:将空饮料瓶慢慢压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观看插入电子课本中的PPT(人浮在死海上阅读与人借助游泳圈才能浮在水面上),说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②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③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④可能跟 等有关。
说明:其他的猜想,前人已经探究过了,浮力与他们无关,今天我们只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设计实验:
如图9-4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铁块依次缓慢浸入水中不同位置,比较所受浮力大小。
注意:
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说明铁块所受浮力_____
(4)进行实验:
①从位置1→2 →3,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_
②从位置3→4,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
③将铁块依次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铁块在_________中受到的浮力大。
(5)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______,跟液体的密度____;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_______。
学生完成填空,与其他组多对比。
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是怎样判断浮力是否变化的?说出你们小组的方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也请说出来。
关于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们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疑问吗?学生自主提问,师生合作探究解答。(教师事先准备了做好中线标记的饮料瓶,用以解决“没有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是否有关,如有学生问,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演示探究并说出结论,否则教师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后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
想一想:课本图9-5
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浮力有哪些新的认识?纠正了哪些对浮力的错误认识?
板书设计:
第九章 浮力与升力
9. 1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浮力:
F浮=G- F′(称重法)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F浮=F向上-F向下(压差法)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F向下
F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