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二语文北师大版
《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这一周学习《 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学习《 天上的街市》,要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了解有关著名诗人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体会诗歌的主题思想;二要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小小的阳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感悟小姑娘纯洁善良的心灵,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二、重点知识概述与讲解
《天上的街市》
1、文章主旨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结构分析
第一节:写的是人间天上的夜景。
第二节:写天上街市的美景。
第三节:写银河两边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
第四节:写此时此刻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的情景。
本诗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是:
3、写作特色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诗人凭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具体、真切: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4、朗读提示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下面对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进行了划分,可供朗读时参考: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天上的街市》朗读
5、问题探究
(1)《天上的街市》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定然”、“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读者读后也同样受到了鼓舞和感染。
(2)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样的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诗中所描绘的天上的街市,与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通过对天上街市的想象,表达了美好的革命理想,这在当时,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小小的阳光》
1、内容简析
本文通过一位小女孩埃尔莎,给年迈的奶奶带去阳光的故事,展示了孩子美好而纯真的心灵。埃尔莎看到奶奶的屋子里没有阳光,于是她便带一点阳光给她奶奶,她用衣服包住阳光,带到奶奶的房间,可阳光是包不住的,但对奶奶来说,埃尔莎的眼睛和头发上充满了阳光,也就是说埃尔莎每天的问候,便是奶奶心中的阳光。
2、写作特点
(1)有趣的故事,蕴含着美好的品德。文章就记述了小女孩埃尔莎,给奶奶送去阳光的故事。通过她天真的举动,体现出孩子疼奶奶,关心长辈的美好心灵。
(2)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明白易懂。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就讲了小埃尔莎为奶奶送阳光的天真的举动。语言也采用口语化浅显的语言,让人读之易懂。
(3)人物形象鲜明。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小女孩埃尔莎的天真、活泼、可爱、可敬的形象,奶奶慈爱、和蔼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4)赋予阳光以象征意义。文章要表现的是埃尔莎的美好品质,文章的开头,阳光是实写。孩子的祖母房间里,阳光照耀不到,孩子想让阳光照到祖母房间里去。后来,阳光的内涵发生了改变,文中“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来了”,阳光就是埃尔莎关爱他人,美好品质、可贵情感的象征。
3、语句品味
“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来了,”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句中第一个“阳光”,不是物理学上的阳光,而是一种象征,象征孩子的情感 ,孩子对祖母的爱,象征着温暖、关爱、幸福、欢乐等等,奶奶从埃尔莎的眼睛里读出了这美好的东西。埃尔莎的到来,使她感到温暖,给她带来了欢乐,所以她说“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4、问题探究
《小小的阳光》仅仅是写阳光吗?这样的写法有何借鉴作用?
小小的阳光主要还是写纯真的童心、美好的亲情,赞美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情感。这样的心灵、情感比阳光还宝贵。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思路要开阔,想象要丰富,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如写“风”的作文,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更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
在线测试
A 卷
窗体顶端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诗句朗诵时节奏把握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城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2、选出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陛下(宫殿的台阶) 呈报(恭敬的)
B.不可救药(用药治疗) 御聘(驾车)
C.华盖(美丽的) 称职(相称,能力能够担任)
D.华盖(年盖) 赏赐(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晚辈)
3、选出加线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缥缈 漂亮 飘扬 瓢子
B.灯笼 葱茏 玲珑 朦胧
C.珍奇 骑牛 椅子 倚靠
D.流星 琉璃 流泪 梳子
4、对“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点”说明星星是一个一个出现的。
B.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梦想的理想王国。
C.“点”字用得好,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
D.表现了诗人的积极主动精神,要用实际行动去争取。
5、“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是想像的写法,下面哪句与它写法相同(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 )]
B B B C C
[提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 )]
1、应为:定然/有/美丽的/城市
2、“御”指跟皇上有关的。
B 卷
阅读朱自清的诗《细雨》,完成诗后练习。
东风里
掠过我的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捕捉语言形象的功力。试分析“绒毛”一词写春雨的角度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写春雨的角度是: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
2、全诗宛如一幅抒情小画,以极俭省的笔墨,勾勒了东风化雨,生意盎然的图景,真切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结构不枝不蔓,小巧玲珑。
B.“掠过我的脸边”一句中的“掠”,写出了小雨的轻盈。
C.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小雨稀少、柔和、纤细、轻盈的形象特征。
D.“东风里”是“我”的一种感觉,并非实写。
[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 )]
1、视觉、感觉和触觉;好处是不但把“星”形象化了,而且也点明了“东风”这一特定的景象
2、对春之来临的喜悦之情
3、D (提示:D项不是感觉)
中考解析
(陕西)
爱处无声
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声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来。
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为什么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样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
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DV继继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病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略有改动)
11、文中的“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章中加线词语的含义。(4分)
①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 )]
11、经历了四个阶段。童年不懂父爱,反而将父亲视为需要保护的弱者;上中学(青春期)渴望得到如他人一样的父爱,却不能理解父亲无声的爱;工作后开始理解父亲的爱,并开始学着爱父亲;结婚时看到父亲寄来的DV,才真正理解了父亲虽无声却含蓄、深沉、真挚的爱。
12、①表现了“我”因无法理解父亲的温情和深爱,而产生的不满和抱怨。
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含蓄、深沉、真挚和独特。
13、DV上的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包含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14、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课外拓展
郭沫若介绍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4年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1927年3月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领导了文化界同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END-
窗体底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