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关键: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1、注意字词:绯(fēi)红: 会馆: 流言:遗民:不逊(Xùn): 美其名曰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3、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二、教学过程: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 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板书设计: 备注:
课后记:
作业:研读(11-23)为鲁迅与藤野交往的四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备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