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15: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唐诗三首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学习 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 指导 品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3.介绍“宫市” 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坚持公平交易吗? 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4.文体知识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字词积累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ɡ)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ɡ)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秋高:秋深。 三重茅:多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忍:狠心。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安得:如何能得到。 庇:庇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通诗意。 ?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给每段拟写小标题,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3.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4.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5.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7.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卖炭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自 主 学 习 环节一 自 主 学 习 一、字词积累 鬓(bìn) 辗(niǎn) 冰辙(zhé) 两骑(jì) 敕(chì) 叱(chì) 系(jì) 伐:砍伐。 薪:木柴。 苍苍:灰白。 营:谋求、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翩翩:轻快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把:拿。 称:说。 敕:指皇帝的命令。 回:调转。 叱:吆喝。 驱:赶着走。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系:挂。 直:同“值”,价钱。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3.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4.具体说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可分为几层意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层:自“夜来城外一尺雪”至“市南门外泥中歇”,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层:自“翩翩两骑来是谁”至结尾,写炭被无情掠走。
环节二 合 作 探 究 环节二 合 作 探 究 环节二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4.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十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辗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5.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霸”。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欺人、蛮不讲理——把、称、敕、回、叱、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6.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二、探究写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 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着,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环节三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卖炭翁》: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的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 学 板 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 凄惨 现实 群童抱茅去 无奈 个人 丧乱长夜苦 哀伤 忧国忧民 (
天下
) (
理想
) 广厦庇寒士 愿望 受冻死亦足 胸怀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 卖炭翁 心理——矛盾反常 悲苦(同情) 对比 行动——运炭艰难 宫 使 夺炭——强烈反差 社会黑暗
环节四 拓 展 延 伸 环节四 拓 展 延 伸 1.积累杜甫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杜甫《小至》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根据你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卖炭翁》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同时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