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
(1)过程
(1)1851年,___起义.
(2)1853年,定都___。
(3)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鼎盛。
(4)___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5)1864年,____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金田
1856
天京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探索·改朝换代
天京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材料一:“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直接原因)
(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
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1851年 金田起义
1853年 太平军北伐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
1864年 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
(3)重要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局限性:空想性: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后期:《资政新篇》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依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外交: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主张: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重要纲领
未能实施
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淮军逐渐由最初的武装力量演变为政坛上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改变了原有满重汉轻、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政治的走向。
材料一:太平天国是在旧农民战争条件下的反对西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的爱国农民战争。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
材料三尽管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经历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它促使政府的权力从满洲人转到了汉人。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开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B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861-1895)——探索·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恭亲王奕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太平军),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目的:
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861-1895)——探索·自强求富
创办近代教育:
创建近代海防:
目标 企业类型 企业名称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自强”
“求富”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成就
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建成了以 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大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李鸿章
塞防与海防
新疆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1、梳理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应对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法国占领越南
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台湾建省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2、甲午中日战争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1894.7 丰岛海战
1894.9 平壤战役
1894.11 旅顺大屠杀
1895.1-2 威海卫战役
1894.9 黄海海战
条约内容 影响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影响
①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把中国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甲午战争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D.甲午战争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B
1.三国干涉还辽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列强瓜分中国表现
①政治: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②经济: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三、课堂小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