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8 14: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农民阶级的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国家出路的探索
列强侵略加剧
又将如何探索?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录
旧邦新造——戊戌维新运动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含辱——民族危机的加深
1
2
3
4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
维新思想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戊戌维新运动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背景:
一、旧邦新造——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1.背景:
2.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当时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用一昼两夜时间,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
1.尽管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但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现代觉醒。
2.上书的内容经辗转传抄,轰动京沪等地,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康、梁二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军事方面
运动性质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一、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
失败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
(2)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京师大学堂
◎慈禧太后
◎瀛台
◎戊戌六君子
一、戊戌维新运动
5.失败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光绪帝未完全掌握实权
脱离群众,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一、戊戌维新运动
6.评价:
①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积极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7.教训: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书
局限性:
仍未脱离“中体西用”的框架,难以根本变革
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一)兴起的背景
原因探析: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因
材料一: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再次激发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青岛。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
根本原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材料二: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主要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1898年
1899年
毓贤
袁世凯
暧昧宽容
严厉强硬
1900年
1900年8月
(二)过程及结果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4.评价: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1.原因:
三、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2.经过: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2.经过:
三、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出逃西安
(3)190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7.14 天津陷落
(5)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3.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我国东北。
图9 侵华罪行
图10 慈禧西逃
图11 侵华罪行
三、八国联军侵华
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
(1)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支持东南互保地区示意图
【知识链接】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三、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使地方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下降。便利了革命势力在东南的传播。
1.签订《辛丑条约》: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
2.《辛丑条约》的内容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苦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要地驻军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内容的具体影响
(3)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侵华方式:政治上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近代前期的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
费正清:冲击—反应理论,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侵略史
抗争史
探索史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C末
1900
1901
鸦片战争
二鸦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
1841三元里
1898-01义和团
1912
辛亥
1875—82 收复新疆
关天培等抵抗
1885.3镇南关
邓世昌等抵抗
四五十S
林魏开眼、师夷
1851-64
太平天国
19C60S-90S 洋务
1898 维新
1901-11 清末新政
一到多;海到内;商到资;经到政
官方和民间
四阶级三层次二方向一主题
(1)一大主题:
现(近)代化: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2)四大阶级: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太平天国、义和团。
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三个层次:
器物:
制度:
文化: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4)两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和“以俄为师”
探索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