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1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1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15:51:1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往往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杜甫来说,更是如此。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于无栖身之地。那是公元760年八月,秋风大作,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把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借诗抒怀,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
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 “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补写完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根据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
⑷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⑵教然后知困⑶存者且偷生⑷孤陋而寡闻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大道之行也》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倚( )仗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庇( )佑 突兀( )
答案:háo juàn ào yǐ qǐng qīn sāng bì wù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标出诗歌的韵脚
韵脚:号、茅、郊、梢、坳;力、 息;铁、裂;间、颜、山等等。
4.读出情感
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奈,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⑵高者挂罥( )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⑶忍( )能( )对面为盗贼。
⑷归来倚( )杖自叹息。
⑸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 )昏黑。
⑹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
⑺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
⑻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⑼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答案:⑴秋深 数,泛指多 ⑵挂着,挂住 高 水势低的地方 ⑶狠心 如此,这样⑷靠着 ⑸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⑹被子 睡相不好⑺战乱,指安史之乱 怎能,如何 彻晓(到天亮) ⑻怎么 遮盖,覆盖 贫寒的士人⑼高耸的样子 通”现”,出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⑷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⑸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⑴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⑵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⑶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⑷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⑸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⑹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⑺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江江去,散落在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六、赏析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一段: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秋风破屋:心苦痛惜)
第二段: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第三段: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破屋漏雨:忧思痛苦)
第四段: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2.研读第一节。
⑴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有什么好处?
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⑵“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不能。“卷”字比“吹”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⑶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3.研读第二节。
⑴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⑵“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4.研读第三节。
⑴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下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小结: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5.研读第四节。
⑴面对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在想什么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⑵这节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小结: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七、拓展延伸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 试列举类似例子。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白居易,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八、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这首古诗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2.写作特色
⑴用词生动、准确,语言鲜明。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能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胃”“飘转”“沉”,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⑵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体现诗歌意蕴。
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家人,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整首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
九、课堂检测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何由彻:__________ ⑵庇: _________
⑶见: __________ ⑷突兀: 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不足为外人道。
B.能①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虽有千里之能
C.安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安知鱼之乐
D.向①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寻向所志
3.诗中体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⑴怎能挨到天亮。⑵保护,庇护⑶通“现”,出现⑷高耸的样子 2.C(A.①被②对,向B.①这样②才能C.①怎么②怎么D.①接近②从前)3.安得……欢颜。 4.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5.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往往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杜甫来说,更是如此。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于无栖身之地。那是公元760年八月,秋风大作,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把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借诗抒怀,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
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 “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补写完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根据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
⑷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大道之行也》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倚( )仗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庇( )佑 突兀( )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标出诗歌的韵脚
4.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⑵高者挂罥( )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⑶忍( )能( )对面为盗贼。
⑷归来倚( )杖自叹息。
⑸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 )昏黑。
⑹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
⑺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
⑻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⑼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⑷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⑸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六、赏析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2.研读第一节。
⑴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有什么好处?
⑵“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⑶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3.研读第二节。
⑴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⑵“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4.研读第三节。
⑴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⑵“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5.研读第四节。
⑴面对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在想什么呢
⑵这节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七、拓展延伸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 试列举类似例子。
八、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2.写作特色
九、课堂检测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何由彻:__________ ⑵庇: _________
⑶见: __________ ⑷突兀: 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不足为外人道。
B.能①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虽有千里之能
C.安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安知鱼之乐
D.向①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寻向所志
3.诗中体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同学们,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往往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杜甫来说,更是如此。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于无栖身之地。那是公元760年八月,秋风大作,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背景资料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把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借诗抒怀,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
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 “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请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补写完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根据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
⑷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
存者且偷生
教然后知困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孤陋而寡闻
3.根据理解填空
⑴《大道之行也》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
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倚( )仗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庇( )佑
突兀( )
háo
juàn
ào
qǐng
qīn
sāng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3.标出诗歌的韵脚
4.读出情感
韵脚:号、茅、郊、梢、坳;力、 息;铁、裂;间、颜、山等等。
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奈,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秋深
数词,泛指多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着,挂住
水势低的地方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
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 能 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狠心
这样
靠着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
一会儿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
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
被子
睡相不好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
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战乱,指安史之乱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能,如何
彻晓(到天亮)
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
遮盖,覆盖
贫寒的士人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高耸的样子
通”现”,出现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江江去,散落在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一段: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秋风破屋:心苦痛惜)
第二段: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第三段: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破屋漏雨:忧思痛苦)
第四段: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2.研读第一节。
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⑴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有什么好处?
⑵“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不能。
“卷”字比“吹”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⑶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3.研读第二节。
⑴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⑵“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4.研读第三节。
⑴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下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小结: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5.研读第四节。
⑴面对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在想什么呢
⑵这节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小结: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1.主题归纳
这首古诗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2.写作特色
⑴用词生动、准确,语言鲜明。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能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胃”“飘转”“沉”,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⑵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体现诗歌意蕴。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家人,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整首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 试列举类似例子。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白居易,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何由彻:__________
⑵庇: _________
⑶见: __________
⑷突兀: _________
怎能挨到天亮。
保护,庇护
通“现”,出现
高耸的样子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为
B.能
C.安
D.向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①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安知鱼之乐
①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寻向所志

对,向
这样
才能
怎么
怎么
接近
从前
C
3.诗中体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诗歌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往往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杜甫来说,更是如此。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于无栖身之地。那是公元760年八月,秋风大作,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把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借诗抒怀,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
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 “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补写完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根据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
⑷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大道之行也》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倚( )仗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庇( )佑 突兀( )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标出诗歌的韵脚
4.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⑵高者挂罥( )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⑶忍( )能( )对面为盗贼。
⑷归来倚( )杖自叹息。
⑸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 )昏黑。
⑹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
⑺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
⑻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⑼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⑷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⑸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六、赏析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2.研读第一节。
⑴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有什么好处?
⑵“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⑶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3.研读第二节。
⑴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⑵“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4.研读第三节。
⑴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⑵“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5.研读第四节。
⑴面对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在想什么呢
⑵这节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七、拓展延伸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 试列举类似例子。
八、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2.写作特色
九、课堂检测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何由彻:__________ ⑵庇: _________
⑶见: __________ ⑷突兀: 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不足为外人道。
B.能①忍能对面为盗贼 ②虽有千里之能
C.安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安知鱼之乐
D.向①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寻向所志
3.诗中体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参考答案
三、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⑵教然后知困⑶存者且偷生⑷孤陋而寡闻
3.⑴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
5.háo juàn ào yǐ qǐng qīn sāng bì wù
四、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韵脚:号、茅、郊、梢、坳;力、 息;铁、裂;间、颜、山等等。
4.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奈,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五、1.⑴秋深 数,泛指多 ⑵挂着,挂住 高 水势低的地方 ⑶狠心 如此,这样⑷靠着 ⑸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⑹被子 睡相不好⑺战乱,指安史之乱 怎能,如何 彻晓(到天亮) ⑻怎么 遮盖,覆盖 贫寒的士人⑼高耸的样子 通”现”,出现
2.⑴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⑵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⑶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⑷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⑸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⑹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⑺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江江去,散落在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六、1.第一段: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秋风破屋:心苦痛惜)
第二段: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第三段: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破屋漏雨:忧思痛苦)
第四段: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2.⑴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⑵不能。“卷”字比“吹”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⑶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3.⑴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⑵(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4.⑴下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小结: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5.⑴“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⑵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小结: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七、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白居易,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八、1.这首古诗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2.⑴用词生动、准确,语言鲜明。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能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胃”“飘转”“沉”,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⑵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体现诗歌意蕴。
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家人,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整首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
九、1.⑴怎能挨到天亮。⑵保护,庇护⑶通“现”,出现⑷高耸的样子 2.C(A.①被②对,向B.①这样②才能C.①怎么②怎么D.①接近②从前)3.安得……欢颜。 4.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5.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