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器官》
(
教材分析
)
《物质运输的器官》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习了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学习血管和心脏是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学好后面物质运输的路线等知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具体生物的血管和心脏的结构,让学
生通过实验掌握血管和心脏的结构。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描述毛细血管的特点,解释其结构与它有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4、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现象,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对心脏结构的观察,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毛细血管的特点,解释其结构与它有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心脏的功能。
(
课前准备
)
【课前准备】
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猪或羊的心脏。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教师:据报道,有一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一位女演员不小心划破了手腕,血流不止,到医院处理后说:“再晚几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同学们平时有没有不小心划破手或胳膊,只是出来一点点血的情况,时间不长就好了?
学生:有啊。
教师:那同学们有没想过同样是划破手臂出血,为什么危险程度却不同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血管,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讲授新课】
一、血管
教师: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不同,损伤后出血状况也不同。同学们看课本图2-7,可以看出三种血管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脉的管壁较厚,静脉的管壁比较薄,毛细血管较细。
教师:很好,那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同学们每组找一个比较瘦的同学,先观察他手臂上的静脉;摸摸他的手腕,感受动脉跳动的情况。
学生:观察并寻找动脉。
教师:同学们感受到动脉的跳动没?
学生:有/没有。
教师:指导没有体会到动脉跳动的同学体会到动脉的跳动。接下来用绷带扎紧同学的前臂,再摸摸他的手腕,感受动脉跳动有什么变化?绷带以上和以下部的静脉有什么变化?
学生:绷带下部的静脉会膨胀,绷带以下会变瘪。
教师:通过实验现象,发现静脉的血流是什么方向?
学生:静脉中血液从身体各部分回心脏。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来观察三种血管的特点?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过程中,每隔几分钟用滴管向纱布或脱脂棉上滴水,保持湿润,以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后立即放回水中。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同学们观察完后,再结合课本上描述的三种血管的特点,确定自己观察到的血管种类是否正确?好,同学们来说说三种血管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1: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
教师:好,那静脉有什么特点?
学生2: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教师:很好,大中型静脉内有半月形的静脉瓣,静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那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
学生3:细血管管壁极薄,仅毛由一层细胞构成,管径极细,血流速度最慢,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遍布全身的组织细胞之间,有利于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教师:同学很棒!对于这三种血管的特点要理解并且记住。
学生:好。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常因为一些意外事故引发血管出血,不同血管出血处理方式不一样的,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上的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1: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外渗,一般会自行止血,但要注意防止感染发生。
教师:那静脉出血了呢,怎么办?
学生2:静脉出血,要在伤口的远心端将静脉压住,对伤口消毒后,再用药棉和纱布加压包扎。
教师:好,那动脉出血呢?
学生3:动脉出血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时间稍长会危及生命,因此应立即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找到动脉搏动的位置,用力将动脉压在骨面上。如果出血部在四肢,可在伤口部位上端垫好纱布或衣物,用止血条缠绕打结绞紧。
教师:很好,同学们遇到危险要注意保护自己,静脉和动脉出血经初步处理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二 、心脏
教师: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就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们都需要动力,汽车的动力来自发动机,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今天我们来学习心脏。请同学们将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心脏在跳动。。
教师:同学们能准确描述出心脏的位置吗?
学生:在胸部偏左。
教师: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位于左右两肺之间。看,心脏的形状像什么?
学生:桃子。
教师:心脏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那么大。那心脏又有什么功能呢?它为什么要昼夜不停地跳动呢?血液似水流,心脏就是水泵,将血液泵至全身。所以心脏的作用就是推动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那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观察哺乳动物羊或猪的心脏, 结合书本上的图辨别心脏的前后、 上下、左右;并向不同的血管内灌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发现有的水能够灌入心脏,有的水不能灌入,推测能灌入水的可能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的血是流向心脏的,不能灌入水的可能是动脉,因为动脉血管的血是从心脏向全身流的。
教师:很好,能灌进水的血管是静脉,不能灌进水的血管是动脉。心房与静脉相连,接收从全身运回的血液;心室和动脉相连,把血液压向肺部和全身。那人的心脏有哪些结构,接下来我们解剖心脏。演示心脏解剖的方法。同学们思考题以下问题: 1.心脏分为哪几个腔?各个腔之间的关系如何?2.不同的腔连通的是哪些血管? 3.观察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剪开主动脉或肺动脉,你发现了什么结构?思考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
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
教师:心脏分为哪些结构?
学生:分为心房和心室,心房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心室分为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想通,右心房和右心室想通。
教师:很好,那血管是怎么连通的?
学生:上下腔静脉连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右心室,肺静脉连同左心房,主动脉连同左心室。
教师:很棒,同学观察很仔细。那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剪开主动脉或肺动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结构?
学生: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倒流。
教师:很好!人的心脏重量只有300g左右,却完成的工作量十分惊人。心脏每收缩一次射出的血量叫每博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叫没分输出量,即一般所说的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可以作为衡量心脏工作能力大小的标准。成年人的每博输出量约为70ml,心率约75次/min,则心输出量为5250ml,每天两心室总共压出约15120L的血液,并通过体内约1x105km长的血管运到身体各处。
三 、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好,今天这一节的内容就学习完了。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学习了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和心脏。
教师:好。血管分为几种?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主要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官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功能为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血管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管壁较薄、弹性小,官腔大,血流速度慢,功能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官腔最小,血流速度最慢,功能是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教师:很好,还学习了什么?
学生: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教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课件17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和心脏,了解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特点,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作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还学习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作用,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