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11:5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深州市中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
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
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
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
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
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
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
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
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
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
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
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
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
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2021~2022学年深州市中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C.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2.D(A.无中生有。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B.偷换概念:C.表述
绝对。)
3.B(A.立夏:C.惊蛰:D.大寒。)
4.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命名原因及具体表现。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
涵、当前运用以及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根据不同的节气,了解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生产。②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
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③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凝聚大家的
文化认同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感到对方似曾相识。)
7.C(最后“叭的一声枪响”是追兵为壮胆而放的,故事氛围开始松弛下来。)
8.①关大妈回答请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跟她以往忍气吞声的说话习惯不同,她比以前的自己,更勇敢大
胆。②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是与以前的自己大有区别的。③这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
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小说开头部分对“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的描写,意在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大妈内心的
悲苦。②作为社会环境描写,阴森荒凉的“穷鬼滩”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
③小说在情节展开后,对“穷鬼滩”坟场阴森荒凉的环境特征还有几次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
正是“穷鬼滩”坟场的阴森荒凉,为关大妈对倪老虎的救助和清剿大队的疏于盘查提供了合理性。(意思对即
可,每点2分)
10,A(参考标点: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顷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1.C(古代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12.D(“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分析错误,并非决定性因素。)
13.(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者”“利足”“水”“绝”各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黄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爪
牙”“上”“一”、定语后置各1分)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作者劝学
是劝人们要学习做人。(1分)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做人,并论述了品德的
养成。在作者看来,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1分)所以,作者“劝”人们学习的是品德。(1分)(意思
对即可)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