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23 15:26: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 二 单 元 教 学 概 要 说 明 主备人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次习作与一次练习。三篇精读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苹果里的五角星》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使之受到启迪;《最佳路径》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启迪人们要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人类的“老师”》则是一篇小小的仿生学说明文,介绍了人类以自然界生物为师学习和启发的成果。
学情分析 教学本单元时,教师不必讲解过多,应注意激发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的欲望。或从揭题入手,质疑问难,设置悬念,读中理解;或紧扣课文的重点词句,着眼全文,深入领悟。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 2、理解文章中较难的词语。 3、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其他辅助手段,体会文章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法与学法 本组教学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与情感,并充分利用资源,延伸阅读空间,弥补空白点,通过查资料、听人介绍、讲故事等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创设生动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将孩子带入阅读乐园,学习写作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本组教学时间建议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一般建议各用2课时,“习作”建议3课时,“练习”中的“处处留心”与“写好钢笔字”建议用1课时,“读读背背””建议用1课时,“说说写写”建议用1课时。
课 题 主备人 主讲人 授课日期 缺课学生
5.苹果里的五角星 3.11 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重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通过朗读揣摩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突破办法 利用课内外资源,通过合作、交流突破。
教法 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探讨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体现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文形式,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循规蹈矩 鲜为人知顶部切到底部 拦腰横切    有魅力  创造力     
祁县东观一学区集体备课教案集
教 师 导 引 学 情 预 设 实 际 生 成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语。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二、初读指导。1、出示自学题。
  (1) 给课文自然段写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 检查自学。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循,案。
  (2) 解释词语,学生试答,教师确定。
  4、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5、 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1、读生字,认清字形、笔顺。
  2、检查其他生字掌握情况。
  3、进行扩词练习。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课文。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揭示课题后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自由轻声按要求读课文。
  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清晰 生疏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鲜为人知 创造力 按要求描红,仿影、临写。
  认真完成书写练习。听写后自行核对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注意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转变了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祁县东观一学区集体备课教案集
教 师 导 引 学 情 预 设 实 际 生 成
一、检查复习1、听写文后练习3中的8个词语,同时指名二人上黑板听写,师生评议。
  2、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二、指导精读1、2自然段。1、指名读。
  2、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 这里用两个“ 新”有什么含义?
  3、第2自然段里“我是怎么回答小男孩的?  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新的发现让我惊奇了,请读第3、4自然段。三、指导精读3、4自然段。1、指名读。
  2、第3自然段开头两句写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三句话写“我”看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和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第四句写小男孩有什么表现?说了什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小男孩的话呢?这一自然段哪一句体现了小男孩的新本领? 读读,想想;
  讨论交流。
  小男孩是常客,却差不多每天带来新闻、新本领,可见得是常来常新,怪招人喜爱的。
  这说明“我”觉得问题太简单了,苹果里面当然是苹果核了,还会有什么别的东西吗?所以“我”瞧着小男孩平静地回答。 指导朗读。   学生读,思考;
  指名朗读。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小男孩是拦腰切下去的。
  
  指名读,评议,齐读, 惊喜而自豪。四人小组读书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会学习,,探索发现就是孩子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最好途径和方法,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试验,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
祁县东观一学区集体备课教案集
教 师 导 引 学 情 预 设 实 际 生 成
3、第4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什么叫“循规蹈矩”?文章中指什么? 4、小结:谁能说说第1-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这4个自然段里小男孩的话该怎么读?“我”说的话和“我”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该怎么读?
三、指导自学第5自然段。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中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意思?这一句该怎么读?
  3、你认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谁来解释一下“鲜为人知”的意思?第二句中“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人的创造力是什么呢?课文是怎么来说的?“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呢?
  四、总结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你从中有什么启示?五、布置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指从顶部切到底部。齐读第1—4自然段。指横切苹果。 表示猜测,不能断定。讲“我”的感触。 指很少有人知道。 指苹果里的五角星。 从小男孩十分自豪地展示他的新本领,从我见到苹果里的五角星后的惊讶。主要讲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新奇发现传给“我‘的事。我明白了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认识上的升华,道理的讲解是必要的,要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积极思考,才能水到渠成.
祁县东观一学区集体备课教案集
教 师 导 引 学 情 预 设 实 际 生 成
生活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曾经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现呢?写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老师很多.
教学反思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