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穿插引用古今名人言行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对课文标题进行有层次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卓越的思想品质,并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重点难点] 从具体事例中解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参见附一
二、导入新课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用几个词形容居里夫人—→作家梁衡又是捕捉到居里夫人的哪个特征,使得文章生成另一番景象呢?——“美丽”
三、整体感知
1、居里夫人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找出课文中直接表现她“美丽”的词句。
2、居里夫人的外貌,是否让我们感觉她一直是美丽动人的?根据文意作答。
第6段:“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苍白乏力”
过渡: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说这种美“跨越百年”,而从文中我们又得知老年的居里夫人已经不那么光彩照人了,是否矛盾?—→这种永恒之美是指居里夫人的内在美。
四、深层感悟
1、这种永恒之美的具体内容?结合文中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参考: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为科学献身、忘我执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也恶劣,当时的社会对女子还是有偏见和歧视的,要突破这些偏见就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苦的努力)、不怕失败、坚定自信、淡泊名利、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有自制力(“故意把头发剪短”)……
2、“跨越百年的美丽”题意概括:
外在的美是短暂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永恒不变。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的信念与执著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被世人牢牢铭记,才会“跨越百年”,直至永恒。这个标题其实还蕴涵一个哲学命题:美丽怎样才能永恒?只有由形式之美攀升到人格之美,精神之美,才能听任历史风雨的洗涤而不减损其美丽。
3、居里夫人的“美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参考:A、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B、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C、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D、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写法特点
1、和以往的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笔墨很多,为什么?
参考:A、为写她不被自己的美丽干扰而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美埋下伏笔; B、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打破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2、文中除了对居里夫人本人的记叙以外,还引用了大量古今名人名言或事例,是否偏离了主题?
A、穿插故事作类比,如:写居里夫人勤奋,“耐得苦读”,不作正面描写,而是插入中国人熟知的宋玉、范仲淹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她的执著;又如:穿插斯佗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解放黑奴革命的事例,与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作类比,以突出她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B、引用名言颂扬其德,如:引用《项链》中的语句,突出主人公追求虚荣,反衬居里夫人不为容貌所累;引用《赤壁赋》的名句,强调居里夫人科学发现的价值和人生“得到永恒”的哲理;引用爱因斯坦名言及《大林寺桃花》,表达对居里夫人的深情赞美。总之,这些引用对刻画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结:联想、引用、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深化的主题。
3、正侧面描写结合的写法。
填空:文章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A、正面描写要言不烦。如写居里夫人的出场:“穿着一身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作者只写了她的裙子、脸庞和眼睛,但是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已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B、侧面烘托简约传神。如第4段写男生们对她的态度,从侧面烘托了居里夫人的美丽。
六、拓展阅读
1、《我的信念》(玛里·居里)
2、《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3、《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季羡林)
附:
一、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季羡林《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中的评价: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
二、居里夫人材料
1、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生活环境艰苦,但这也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入学两年后,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又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2、爱国情感
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3、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4、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骑车、骑马。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5、名言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这件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四、补充资料
1、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现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曲高和寡: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楚王质问宋玉,宋玉辩解:“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宋玉《登徒子好色》
大意: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矫;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
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苏轼《赤壁赋》记背名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五、成语积累: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马快跑,引申为追求。形容心思集中,目标专一。
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习。(战国·苏秦)
卧薪尝胆:薪:柴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越王勾践)
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引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