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22: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 分析 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但是本课中的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所以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内涵,进行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 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登高的诗歌,了解诗人陈子昂和王安石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讲 授 新 课 登幽州台歌 解析题目 (1)介绍汉乐府诗集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解题,辨析“州”字。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军事边防很有些远见。 拾遗: 官职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品读诗歌,感悟哲理 读诗韵,初感知 (1)分组展示朗读。 (2)师评价,生齐读。 (3)听名家朗读,划分节奏。 (4)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悲伤,孤独,难过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预设:独,怆然,涕下,幽州台的介绍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为了更准确的理解诗人的感受,我们先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衔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一起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悲伤。 释诗意,品诗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们结合背景理解本诗的内容。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突出时间绵长,一去不返。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诗意: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把个人的存在至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表现,衬托诗人的孤独渺小。 在无限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所以面对此景,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悟哲理,引思考 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从而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感慨,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当堂检测 1.写空间的广阔无垠,描诗人孤寂苦闷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抚今追昔,深刻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空无穷,人生有限。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壮志难酬,怎么能不“怆然涕下”?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让我们熟读精思,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登飞来峰 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登幽州台抒写自己的感受,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又写出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江西临川人。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二十九岁。 品读诗歌,感知诗意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2、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根据诗的意思,我们看着飞来峰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高峻。“千寻”一词夸张的写山上古塔之高,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正因为塔高,所以鸡鸣时见日升。总之,这两句诗通过塔高渲染飞来峰之高。 第三四两句写作者登上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时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这句话表现上是即景说理。实际上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暗喻奸邪小人。练习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感悟哲理 请结合诗歌内容,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预设: (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当堂检测 1、《登飞来峰》中,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诗人的远大志向,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想象中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补充诗歌体裁——古乐府诗歌 勾画注释 学生补充相关文常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的内心感受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感悟哲理 补充文学常识 结合注释说出诗歌的意思
课堂 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感慨,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