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22: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望 岳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
直接描写
高大雄奇
反衬泰山之高大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未了:不尽。
青:指山色。
设问,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山北水南
钟:聚集。
阳:山南水北
实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拟人
化静为动,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空间:横跨齐鲁
时间:千古长青
高大,历史悠久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心胸震荡。
曾:同“层”。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决眦: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极目仰望的神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高大,历史悠久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云涌云翻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
想象: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
望 岳
贯穿全篇
仰望泰山整体
仰望泰山周围
“岳望”,表现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贯穿全篇
“岳望”,表现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哲理:
不怕困难,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当堂检测
1.《望岳》中“ , ”抒发了青年时期杜甫不畏困难,敢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 , ”诗人从远望泰山落笔,渲染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初见泰山时的激动、惊叹之情。
3.《望岳》中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和高大的句子是: , 。
4、杜甫在《望岳》中细望泰山,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是: ,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强烈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七言律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农家:热情好客
浑:浑浊
疑:怀疑。
暗:暗淡。
村外:优美景色
欣喜
赞赏淳朴民风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哲理:
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
村内:民风古朴
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希望:随时做客
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这首诗描写了殷实好客的农家人,赞美明丽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向往农村生活的情感。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落花。
离别的愁绪
回归的喜悦
抒情叙事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喻,诗人移情于物,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
多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议论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