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201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
“阅读题”考纲解读
与复习策略张疃初中 石广元
2013.4.12 1 为什么记叙文阅读题得个高分就这么难?
2 句子生动优美可能得的分数也很少?简单几个词却占尽高分? 学生的困惑发言思路A.《考纲》解读
B.现代文、文言文分类解读:
步骤
(1)结合《考纲》回顾近6年安徽省中考
(2) 2013年中考预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3) 应对策略
C.几点说明
A.《考纲》解读《中考纲要》阅读共18个方面: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标准(4个特点)
二、 阅读考查的能力(3种能力)
三、 现代文考试的内容及要求(2方面)
四 、文言文阅读( 4点要求)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标准(4个特点)
1 文质兼美
2 难易适度
3 富有文化内涵
4 有时代气息
二、 阅读考查的能力(3种能力)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欣赏评价五种能力。阅读所考查的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三 、现代文考试的内容及要求(2方面)
1 .文章的内容上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根据不同文体把握不同内容。
说明文:领会科技文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
议论文:知道观点与材料的区别,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作出判断;
文学作品:把握人、物的特征,领会思想感情,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感受(体验、感悟),并作出评价,提出看法和疑问(探究)。三.现代文考试的内容及要求(2个方面) 2 .文章的形式上
(1)结构方面:理清思路,概括层意,知道详略
(2)表达方面:了解五中表达方式的作用,体会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语言方面:分析重要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 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句B.现代文(40分)现代文(40分)之记叙类一 、常见考点
二、感悟中考
三 、主要措施与方法
四、应对技巧
一、常见考点
①层次结构——过渡段、首尾呼应。
②题目——题目的作用及其内涵。
③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④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⑤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⑥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⑦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运用何种修辞及表达效果。
⑧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心理、态度等)。
⑩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现代文(40分)之记叙类
二、感悟中考
2013年中考题型预测:
重点:
1.概括人、物的特征
2.赏析句子
3.体验、感悟
尤为注意:
1.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探究三、主要措施与方法:1.结合考点,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
2.有针对性巩固练习,以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现代文(40分)之记叙类
四、应对技巧
考点
①层次结构——过渡段、首尾呼应。
②题目——题目的作用及其内涵。
③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④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⑤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考点
⑥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⑦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运用何种修辞及表达效果。
⑧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心理、态度等)。
⑩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应对技巧:
1.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应对技巧:
2.标题——标题的作用:
(1)语意双关;《驿路梨花》
(2)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白杨礼赞》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社戏》
(4)文章线索;《柳叶儿》
(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春》
(6)吸引读者、新颖;《甜甜的泥土》
应对技巧:
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 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结果”。举例《老山界》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应对技巧:
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应对技巧: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心情状态;举例2012年中考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答案: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各占3分。
分析:话语相同,内涵迥异。父亲的这句是掩饰内心由于激动、喜悦而流下的泪。儿子的话是想回避满脸欣喜的父亲,以免让其洞察出我的谎言。此时儿子为自己的"欺骗"换得父亲的欣喜而愧疚、自责。很多学生把心情状态和心理活动混淆了,只对父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
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应对技巧: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应对技巧: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及特征。举例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0分”与“满分”的距离 古 井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有一次我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 平地的古井水面高,大人俯身井沿伸手便能用勺子舀起水来。
……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这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那时,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注]: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对划线句子具体赏析(6分)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这句话描写的是高地古井井面映着天,体现了古井的深沉,人们不断望着井中的自我,幽闲,回忆无限。水滴是那样自然,由小到大,同时显现了古井的深幽,人们对古井的喜爱、亲切的感情,人与景物完美融合的人文魅力。”几分?例: “这句话描写了我被古井的魅力所吸引,感到古井的力量,突出了古井森森幽邃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对它的美好回忆和期待,为下文我的回忆铺垫。” ——能得几分? 不是缺少表达的水平,
缺少的是表达的准确性! “赏析”就是“赏+析”! “赏” 就是品赏体现特点的重点内容(包括字、词)。
“析” 就是分析其特点。 “这段文字的描述对象是谁?” 古井 “映着人的头脸,描述了古井的——” 清澈 “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说明了古井的什么特点?” 水是动感的 正确答案:
“用倒映天空,映照人脸,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天空人脸由模糊而清晰,写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应对技巧:
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谈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应对技巧:
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应对技巧:
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方法:见解+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
现代文(40分)之说明类一 、常见考点
二、感悟中考
三 、应对技巧
①概括——概括选文的说明对象及特点,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②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③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
⑤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⑥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⑦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⑧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⑨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一、考点现代文(40分)之说明类
二、感悟中考
2013年中考题型预测:
重点:
1.筛选重要信息
2.形成过程、原理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尤为注意:
1.说明顺序
2.说明的语言现代文(40分)之说明类
三、应对技巧
①概括——概括选文的说明对象及特点,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②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③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
⑤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⑥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⑦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⑧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⑨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考点
①概括——概括选文的说明对象及特点,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②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③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
⑤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⑥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⑦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⑧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⑨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说明对象:一看文题二看说明内容。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举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举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海市蜃楼”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现代文(40分)之议论类一 、常见考点
二、感悟中考
三 、应对策略
一、考点①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
②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③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④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⑤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⑥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有可能放到第一部分考查)。
⑦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现代文(40分)之议论类
二、感悟中考
2013年中考题型预测:
重点:
1.概括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及作用
3.句子作用
尤为注意:
1.补写论据
2.理解探究现代文(40分)之议论类
三、应对策略
考点①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
②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③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④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⑤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⑥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有可能放到第一部分考查)。
⑦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1.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
(1)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2)找准论点:一看题目(题目即论点);二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三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四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
(3)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分论点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 2.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怎么办)。在论证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形式:(1)并列式。(2)对照式。(3)层进式。(4)总分式。 3.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
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要找全。
其中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 4.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作用:(1)对论点的作用:阐述或论证论点。(2)有它以后的效果:使论证更严密。
5.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他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
(1)看句式;(2)看修辞;
(3)看字数;(4)看意义。?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1)补充事实论据:要求①真实②典型③新鲜④充分,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论点。
(2)补充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和诗文名句,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
(3)请您就本文论点谈一点看法:为什么说?是不是真的? B.文言文(15分)四 、文言文阅读(4点要求)(考纲)1.知道常见实词、虚词的意思
2.正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3.解说基本内容
4.领悟内涵,获得有益启示①解释词语:
3个(2005-2008年),
4个(2009-2010年)
5个(2011—2012年)②翻译句子两道(8年不变)③——④基本内容、领悟内涵、有益启示:
其中包括有概括内容、句子停顿、分析人物情感和获得有益的启示等。2013年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a、前两题应该相同;
①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②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多在注释中,应要求学生背这些重要的注释);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b、③——④基本内容、有益启示是重点。
但从字、词、句到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把《考纲》规定考查的16篇文言文分为四层
①考试首选层:《桃花源记》《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论语》
②考试次选层:?《三峡》《陋室铭》《爱莲说》《鱼我所欲也》
③考试三选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④考试可能不选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记承天寺夜游》
⑤不能完全排除诗词进来凑热闹!
从这些年的文言文阅读题来年,比较阅读占据了主导地位,游记考查的几率也非常多,2013年很可能还是采用这样的比较阅读题。(其实,比较阅读大多还只是把两段文字并列放在一起,还是各考各的,揉和起来考的不多。)
C .几点说明
一.方法指导实践
二.实践证明:2007 2008 2011
共勉:
“月亮在手指的方向,但不在手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