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诵读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开国大典(P2-P4)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P2)
1、时间:1949年9月 北平
2、内容:① 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 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 确定了首都是北京、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开国大典(P3-P4)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终于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三、西藏的和平解放(P5)
1、过程: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P9-P10)
1、背景:①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政策:1950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后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P10-P12)
1、背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朝鲜,同时派遣海军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2、过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外交
一、中国第一部宪法(P15)
1、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在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万隆会议(P17)
1、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方针: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三大改造(P22-P24)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中共“八大”召开(1956)(P31-P32)
1、会议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制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影响:这次会议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32-P34)
1、“大跃进”:1958年5月,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全国掀起了全面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虽然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但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一、中国重返联合国(P47)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二、中美关系(P49)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P59)
1、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
2、时间: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60)
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内容:“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特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4、意义: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三、对外开放(P61-P62)
1、从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2、开放格局的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P70-P71)
1、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提出)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可以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P72)
1、香港:1997年7月1日 ,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
2、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
三、对台的基本方针(P7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P78)
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为其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二、邓小平理论(P79)
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评价:“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人类的起源(P85)
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中的猿猴。许多人类学家认为,约500万—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佛教的产生(P92)
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核心是: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消除人的欲望而避免苦的因果。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高峰。雅典的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大化改新(P101)
1、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国际上受到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2、内容方面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奴隶)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影响:大化改新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伊斯兰教的产生(P102)
公元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督教和本民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610年,默罕默德开始传教。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基督教的产生(P106)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