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广东专用历史考点梳理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件(4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广东专用历史考点梳理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件(4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7 11: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空定位
考点梳理
思维导图
考情分析
真题演练
1
2
3
4
5
CONTENTS
目 录
考点预测
6
考查要求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考点考查情况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选择题 3分 选择题 3分 选择题 4分 —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综合题 4分 — — 选择题
2分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 — — —
4.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 — — —
5.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 — —
考点1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
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   ”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
策。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以阶级斗争为纲 
 1978年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
程。
 伟大转折 
 邓小平 
2.农村改革
(1)开始:1978年。地点:安徽凤阳   。(农村改革第一村)
(2)措施:实行   。内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包干)。
(3)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
   ,实行经营   。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责任制 
 自主权 
 政企分开 
 多种所有制
(3)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4.对外开放的推进
(1)第一步
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广东的   和福建的厦门4个,1988年增设海南岛。   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②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   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 
 深圳 
 深圳、珠海、汕头 
(2)第二步:1984年,开放广州、上海等   个沿海城市。
(3)第三步: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
闽三角);1990年,设立上海   。
(4)第四步:1992年,内地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沿边城市等。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6)2001年12月中国加入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备考点拨深刻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伟大转折点的历史意义,抓住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条线索,将有关内容梳理清楚。
 世界贸易组织 
 浦东开发区 
 14 
考点2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
(2)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   和稳定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   。
 增强 
 高速增长 
 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备考点拨通过衣、食、住、行、用等变化,体会市场经济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别。
考点3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中共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2)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1987年):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南方谈话(1992年):①主要观点: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建立   。
3.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   (“伟大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中共十八大(2012年):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6.中共十九大(2017年):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备考点拨新教材有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通过几次重大会议掌握相关史实,理解这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
考点4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1.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1)表现: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   ;我国人民   大幅提高,   不断增强。
(2)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综合国力 
 生活水平 
 前茅 
2.2008年,在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位居金牌榜   。
备考点拨本考点与时政密切相关,适当关注。
(3)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第一位 
考点5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   ,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   . 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 饮食比较单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吃饱,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食品
住 拥挤,设施简单 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 自行车、水运、火车、汽车 高速公路、地铁、高铁、轻轨、航空、私家车
网络 通信 不普遍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和   .
 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 
 绿色 
 单调 
 布票 
备考点拨结合清末民初社会习俗的变化,探究两次巨变的原因及表现。
2.衣、食、住、行等的变迁
1.(2018·广东)右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
2.(2019·广东)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20·广东)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B
D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2020·广东)下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
B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年 631 113 5.56
1979年 678 133 5.09
1980年 729 141 5.16
1981年 770 166 4.62
1982年 786 199 3.93
1983年 803 218 3.68
5.(2021·广东)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A
A.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B.与东欧国家的交流逐年增多
C.已开始与西方国家建交      
D.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成为当下热点话题,要注意结合时政材料,重点认识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
1.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 )
D
2.学者吴晓波在《激荡30年》一书中用“1978 中国,回来了”作为开篇标题。作者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1978年(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回联合国 
B.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C.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3.1981年可口可乐北京工厂建成之后,很快有了不同意见,有老领导说:“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 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次年,商业部通知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这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极“左”思潮仍然有较大影响   
B.民众对全球化有抵触的态度
C.国有企业失去产品竞争力   
D.外国人的产品不受中国人欢迎
A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D.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初显成效
4.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由此可以推知( )
A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收入)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5.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
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现象表明( )
A.私营企业拥有一定经营自主权
B.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私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走向深入
D
6.1979年3月,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问题。1979年年底,中国出现了31万个体工商户。到1989年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就达9万,从业人员达185万。这一变化说明( )
A.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动
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
A
7.从1980年开始,广东佛山南海县领导连续三年抬着烧猪、九江双蒸酒,带着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到南海的“万元户”家“祝富贺富”,还给“万元户”们颁发奖状。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B.农村改革由东向西推进
C.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变
D.人民公社体制焕发生机
C
8.1991年十集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外来妹》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六个从穷山沟来到广东打工的女性的不同命运。《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外来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南方谈话的推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D.女性地位的提高
A
A.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
B.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C.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D.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1999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消费、贫困线比较
9.由下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 )
B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到2017年年末,贫困人口占比只有3.1%,而在1978年时,仅有不到3%的人不是贫困人
口。这一成就反映了( )
A.中国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
B.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C.中国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11.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新时期”是指( )
D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
D.对外开放加速国际交流
12.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年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年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
A.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
B.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C.制造业技术领先世界
D.经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3.下表为中国制造业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我国( )
A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07年 2010年
占全球比重 2.7% 6.0% 13.2% 19.8%
世界排名 9 4 2 1
14.15世纪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是一次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大发
现;当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被誉为第二次“地理大发现”,是经济地理大发现。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A.加速了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B.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C.为世界提供了规模空前的市场空间
D.助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A.政治生活决定人们的消费方式
B.文化生活影响了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外交观念与国际形势相互影响
1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同时期流行语如下表。这反映了( )
C
时期 流行语
1949—1956年 “政协”“人大”“三大改造”“志愿军”等
1957—1978年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样板戏”“纸老虎”等
1978年后 “平反摘帽”“联产责任制”“经济特区”“合资公司”“下海”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