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历史事件。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学习、领会本文的劝说艺术,领悟语言的魅力。
4、学习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讲究艺术和智慧,进行有效劝说。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如何进行有效劝说。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左转》中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大军压境,国将不国之际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他就是烛之武,他是郑国的功臣,也是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成功与他杰出的辩才分不开,他对秦伯的劝谏之辞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文学常识介绍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秦军氾( fán )南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 ) 若不阙(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戍之
主要人物——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佚之狐
主要事件——烛之武退秦师
研读文本,疏通文意
1)、解读文题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郑国大夫;师:军队;退:使……退。
2)、第一段秦晋围郑(文意疏通见课件)
任务一:1、晋秦为何出兵攻打郑国?
明确:晋国:①以其无礼于晋,②郑贰于楚
秦国:①秦晋的友好关系(秦晋之好)②扩张争霸的野心(春秋无义战,为利而来)
能否将“晋侯、秦伯围郑”改为“秦伯、晋侯围郑”?
明确:不能。
一方面,晋国是本次战争的发动者,秦国只是随从者。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下文佚之狐、烛之武选择游说秦伯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临危受命(文意疏通见课件)
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任务二:烛之武为什么会答应游说秦伯?
明确:
一是烛之武的力荐,国君郑伯诚心道歉,“求”烛之武出山解郑国之围。
二是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是烛之武一直关注国事,有才却无机会施展,垂暮之年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怎能错过?
第三段说退秦师(文意疏通见课件)
任务三:
①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明确:第一,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只能紧闭城门。“夜缒而出”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第二,烛之武游说秦伯得暗中进行,不能被晋国知道。所以为避人耳目,烛之武只能“夜缒而出”。
形势危急,烛之武以国家大义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只身深入虎狼之师秦军,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军,塑造了烛之武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形象。
②秦伯为什么“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明确: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说辞的力量,不仅让秦国和郑国结盟,还让秦国帮着戍守,以抵抗晋军。
第四段晋师撤离(文意疏通见课件)
任务四: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明确: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头脑清醒,很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晋军撤退,其实也是从维护自己利益角度出发的,“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任务五: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情节波澜起伏
本文情节上先是晋、秦围郑,制造了紧张气氛。然后是佚之狐出来推荐烛之武,事件有转机。谁知烛之武不同意,是郑伯出来赔礼道歉才让烛之武同意前往劝谏秦伯。烛之武劝退秦伯后,子犯怒而想攻打郑军和秦军,又是晋文公出来阻止。整篇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2、伏笔和照应
文章一开篇就说晋侯、秦伯围郑,说明此次战争的主要矛盾双方是晋国和郑国,为后面佚之狐、烛之武选择游说秦伯埋下了伏笔。
3、详略得当。
文章主要着笔于烛之武如何游说秦伯,使秦师撤退。至于战争的紧张程度、敌我兵力等情况介绍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
五、过关检测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一词多义
1、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哪里)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把,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古今异义词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今有急而求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的动作)
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
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
规律:名词、数词、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可考虑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规律:名词放在谓语的前面,用来修饰谓语,可考虑用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规律: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可考虑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规律: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可考虑用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加重语气,不翻译。
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烛之武退秦师》(板书),循着《左传》简约的文字,领略劝说的艺术。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授新
1、学习任务一:本文是劝说艺术的典范之作。请从文中找一找有几组人物对话?
佚之狐 郑 伯
郑 伯 烛之武
烛之武 秦 伯
晋文公 子 犯
2、学习任务二:大军压境,佚之狐是如何向郑伯进谏的?
明确: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师:烛之武在这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圉正,一直怀才不遇。以前肯定也有人举荐过他,但郑伯没接纳。为什么这次佚之狐举荐就能成功呢?
师:把“国危矣”去掉行不行?把“若”改为“须”,把“秦君”改为“晋侯”,把“必”改为“可”,行吗?
明确:国危矣——为国荐才、急君所难、把握时机
若——假如,非常委婉的语气。
秦君——选秦君而不选晋君作为劝说对象,很有战略眼光。
必——语气坚定自信,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才能的足够自信。
师:劝谏的结果是——公从之
小结语言的艺术:
大公无私 把握时机
急人所难 选准对象
语气委婉 自信坚定
3、学习任务三:①烛之武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推辞?
明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严词拒绝: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不被重用,满腹怨气和牢骚。
学习任务三:②郑伯是如何成功劝说烛之武出使的?
郑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师:如果郑伯的话改为“下面站着的可是烛之武,佚之狐说你能解郑国之难,现在寡人封你为郑国使者,速速劝秦国退兵,如何?”,烛之武会听从吗?两者的效果为什么不一样?
明确:是寡人之过也——以诚动之
亦有不利焉——以害晓之
师:劝说的结果是——许之。
小结语言的艺术:
勇于自责 知错能改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4、学习任务四:烛之武规劝秦伯,秦伯听时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请自由结组表演,发挥想象,模拟再现历史情境。
①烛之武规劝秦伯,前后的语气、语速、态度有变化吗?会有怎样的变化?
②秦伯听时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请自由结组发挥想象,模拟再现历史情境。
学生结组表演(秦伯的心理想法用旁白的形式说出来)
师生点评。
学习任务五:烛之武是如何成功劝说秦伯的?
师:话可不是随便说的,烛之武的说辞能否用其他词替换?能否调换顺序?
生:不能。
师:开篇是“晋侯、秦伯围郑”,为什么这里是“秦晋围郑”,且称秦伯为君?
明确:这里体现了烛之武对秦伯的敬意,让秦伯不反感。
师:郑既知亡矣,这是——示弱,亡郑陪邻对秦有害,舍郑利晋,让秦伯权衡利害得失,内心有所松动。接下来引秦伯回忆往事,指出晋背信弃义、贪得无厌,亡郑阙秦,对秦有大害,秦伯恍然大悟,欣然应允保郑,并与郑人盟。
烛之武的说辞可谓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最终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虎狼之师,化干戈为玉帛。
秦晋围郑 尊之为君——待之以敬
郑既知亡——示弱
亡郑陪邻——有害(离间)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舍郑利秦——利诱
晋之无厌 亡郑阙秦——大害(瓦解)
小结语言艺术:
站对立场 学会示弱 晓以利害 离间瓦解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5、学习任务六:“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秦伯的突然退兵必定触怒晋国,因此“子犯请击之”,晋文公用两个字“不可”否决了,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背信弃义
失其所与,不知 ——化友为敌 不利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没有武德
劝说的结果是——亦去之
小结语言艺术:
委婉含蓄 顾全大局 有条有理 切中利弊
学习任务六:请通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烛之武:
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志士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勇士
辩才无碍:言辞流畅,能言善辩——辩士
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临危不惧,遇事不慌、深谋远虑的谋臣。
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礼贤下士、善于言辩的国君。
秦伯:
国家利益至上、从谏如流、深谋远虑的国君。
晋文公:
头脑冷静、洞悉全局、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国君。
总结
劝说的技巧:
选准对象、把握时机、站对立场、洞悉心理、明辨利害、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四、拓展练习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完成作业:
1、假如烛之武入选“郑国勋章获得者”,你是评委之一,会写一段什么样的颁奖词给烛之武呢?
2、假如你的一个朋友,对手机很痴迷,甚至上课也偷着玩,严重影响了学习,试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劝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