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内容,明确语言特点,体会“赋”的特点,理解在铺采摛文的描写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了解阿房宫的文学意义。
3.理解《阿房宫赋》中表现的关心民间疾苦和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怀,理解杜牧劝诫统治者“以史为鉴”的写作意图。
重点难点:
理解在铺采摛文的描写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理解杜牧劝诫统治者“以史为鉴”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咏史诗·阿房宫》
唐代 胡曾
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若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诚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活动环节
活动环节一:走近作者及作品
1.走近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在地方和中央都曾任职。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的散文大家。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代表作品:
过华清宫(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3、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当时动用的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阿房宫三维动画模拟视频
活动环节二:走进阿房宫
缦回 màn 囷囷 qūn
不霁何虹 jì 妃嫔媵嫱 pín yìng qiáng
晓鬟 huán 焚椒兰 jiāo
辘辘 lù 杳不知 yǎo
尽态极妍 yán 剽掠 piāo
鼎铛 chēng 逦迤 lǐ yǐ
锱铢 zī zhū 架梁之椽 chuán
在庾之粟粒 yǔ sù 横槛 jiàn
呕哑 ōu yā 参差 cēn cī
一、阿房宫是一处什么样的宫殿
梳理分析第一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了。
说明用材之多,取材之广,运输之难,劳民之重。
1、“起势雄健,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 当代文艺批评家霍松林先生评《阿房宫赋》
2、“《阿房宫赋》一开头,就很不平凡……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
(《臧克家散文(二)》)
3、燕、赵、韩、魏、齐、楚尽灭而海内一统,蜀山木尽,而阿房始成。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突兀可喜。( 《古文观止》)
分析: “六王毕”是沉重的感慨,哗啦啦大厦倾坍,破灭速度之快;“四海一”可见帝王的霸气,“一”要读出扫平天下归一统的气势;“蜀山兀”有对不恤民情的愤怒;而“阿房出”要读出一座宫殿出现在地平线上、覆压三百余里的巍峨气势,秦始皇营建阿房宫的迫切心情。
“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覆盖三百多里地,遮蔽天日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 高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宫室之多,宫室之精巧
(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缓缓流动,进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这些楼阁各依地势而建,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回环曲折,像蜂房,像水涡一样稠密层叠,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今无云,何来龙,盖故设疑辞,极言长桥之似龙也。今非霁,何来虹?盖故设疑辞,极言复道之似虹也。(《高中国文》)
“长桥如龙,复道如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彩,写出复道的宏伟瑰丽。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高高低低(的楼阁)使人迷惑,分辨不清西和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天气冷暖不一。
《三辅黄图》云:“阿房宫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通感,把适用于色彩、感情的“暖”“冷”用到音响和衣袖上,使歌舞气氛具体化,加深读者主观感觉和体验。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
第一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梳理分析第二段: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光如明星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宫人来历: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
六国不知爱民,导致这样的结局,在此也是一种警示。
宫人生活:开妆镜,梳晓鬟,化靓妆,焚椒兰,望临幸
这里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疑其星,言镜多也。疑其云,言鬟之多也。水至腻,言脂之多也。 香成烟雾,言香之多。写出阿房宫的奢侈靡丽。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这里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前者从地域的角度,“横”写珍宝之多;后者从时间的角度,“纵”写珍宝之多。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乱丢乱扔,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宝物,也不觉得很可惜。
这样往小的夸张,更能体现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荒淫暴政。
第二段铺叙了阿房宫的美人与珍宝之多。
明确;阿房宫是一处什么样的宫殿
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丰
这是秦始皇为自己建造的一个功碑。没有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不足以显示他灭六国、一天下的伟绩;没有让“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壮举,就不足以在此纪念碑中装填上人的战利品;没有广泛地把六国的珍玩奇宝收藏在一起,就没有办法显示秦始皇对天下珍宝的聚拢和占有。帝王的梦想与业绩,帝王的贪婪与骄奢,都建筑在这一座巍峨的功业纪念碑式的宫殿里。在帝王的心中,这样的阿房宫这样的排场,才配得上他的伟业与功绩:这是秦始皇心理意义上的“阿房宫”。
二、这样的一座宫殿最终怎么样了呢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待到)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宫殿)化成了一片焦土!
《古文观止》里说:“一篇无数壮丽,只以四字了之。”请说出这四个字。
可怜焦土
简明扼要,揭示灭亡
三、阿房宫为何会化为“焦土”呢?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一人之心是私欲,欲望;千万人之心代表的是民心,心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人的欲望让千万人来满足,结局可想而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穿在身上的丝绸的纱线还要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
这段排比在强调什么?
连用了六个排比句,极力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豪华气派。
若是强调“多”,请看下面文字。
使负栋之柱,多于行道之树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鱼虾;钉头磷磷,
多于原野之闲草;瓦缝参差,多于清泉之涟漪;直栏横槛,多于山野之荆棘,
管弦呕哑,多于暮春之鸟语。
这个排比句都是围绕着一个对象来组织的,请概括出这个对象。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男);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吃);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穿);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住);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活动)。
都紧紧围绕百姓生活,突出了秦建阿房宫对百姓造成的灾难。
一人的欲望让千万人来满足,千万人的怒火可以推翻一人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 ——《古文观止》
四、杜牧为何要构建一个“无数壮丽”却终化“焦土”的阿房宫呢?
史学上的阿房宫是"未成而亡"的,考古中的阿房宫是未有烧灼痕迹的,而文学上的阿房宫是杜牧极尽铺张之能事而绘制出的无比壮丽的宫殿,杜牧为何要构建一个“无数壮丽”却终化“焦土”的阿房宫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1哀之;后人2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3而复哀后人4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秦国;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掉他们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重蹈覆辙)了。
1,2,4指哀秦的后人 3指的哀秦的后人的后人
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爱惜人民,秦与六国灭亡的原因:“不爱其人”,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袭扰,更加重了百姓的痛苦。杜牧针对唐王朝处于崩溃边缘的现实,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外御边患。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但事与愿违。穆宗李恒因沉湎声色送命。敬宗李湛好游猎,沉湎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此,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体物写志”,以史为鉴。本文表面上写秦因建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应戒奢爱民,不可穷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活动环节三:赏鉴文学阿房宫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 ——(元怀《拊掌录》)
古人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无怪苏长公寒宵百读也。
——(徐国英《国文读本评注》)
赏熔裁之妙:
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
——《文心雕龙·熔裁》
①谋篇的用心
1.叙议的处理:前叙后议,叙为议蓄势,议为叙点睛,水到而渠成。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增加描写的深度。
2.详略的处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详1 建筑面貌:为了渲染突出阿房宫的豪华精致、富丽堂皇。
详2 宫廷生活:为了渲染突出宫廷生活奢侈靡丽,挥霍无度。
略1 秦的兴盛四句12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略2 秦的灭亡四句14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略3 最后一段的议论,画龙点睛之笔。
②赋写的用心
1.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2.运用夸张、排比、比喻、对比等手法来铺陈。
3.句式寻求破格
突破骈赋、律赋的整饬,特别是突破四六框架,保持赋原有的对偶
③遣词的用心
1.以“嗟乎”“呜呼”开头,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2、文章通过这两个语气词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赏熔裁之妙
④炼字的用心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味品格之高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郡斋独酌》
杜牧关心民间疾苦,力图匡世济民,有着济世补天的理想,忧患的意识。他的角色定位是以士大夫的身份来写的,也就是说他的胸中有修齐治平,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是我们的精神品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字是“吃人”!
——鲁迅
要有清洁的精神,坦率的勇气,也就是高贵的灵魂;要居安思危,总结前人的教训
提醒后人,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理性的情怀。高贵的灵魂加上理性的情怀,就是我们所说的忧患意识。
总结:《阿房宫赋》是杜牧发出的理性的声音!若“不爱其人”,历史会重蹈“焦土”之覆辙!
陈衡哲先生,“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乃是叫人明白的。”“不会在失败中找出经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遥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