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而愁 临高而叹
——从《登岳阳楼》到登高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学习本诗梳理登高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赏析对比的表现手法(艺术境界雄伟壮阔——个人境遇孤苦凄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诗梳理登高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余秋雨说:“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
二、千古诗圣生平简介:
读书漫游时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斗志昂扬、激情满怀
困守长安时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开始转向现实主义风格
战乱为官时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宁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离乱世人。”
——着重表现人民困苦
漂泊西南时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凄凉、悲怆的哀叹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品读诗歌:
活动一:自由朗诵,理解诗意。
活动二:思考讨论。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哪两个字特别有表现力?为什么?
3、诗人为什么“涕泗流”?
4、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讨论交流: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是慕名已久、向往之久,“今上”是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今昔对照,虚实交错,表面上是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则蕴含了早年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的伤感,人世沧桑、忧时伤世的感慨。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2、颔联哪两个字特别有表现力?为什么?
“坼”,分裂;“浮”,漂浮。浩瀚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裂开来,日月在湖面日夜漂浮荡漾,表现了洞庭湖磅礴气势和雄伟壮阔,也透露出国家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动荡不安。
3、诗人为什么“涕泗流”?
①自己年迈多病、孤独无依、漂泊天涯的哀伤;
②国家分裂衰败和国势动荡不安的悲痛;
③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凄凉。
4、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对比: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人生狭窄,胸怀却是如此宽广。
小结: “我认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叶嘉莹先生
活动三:登高诗鉴赏
思考、讨论:1、诗人为何要登高?
2、登高所见之景有何特点?
3、登高之后有何思考?
交流:
1、诗人为何要登高?
直接原因:向往已久
文人传统、文化现象(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杜甫此时的身份是什么呢?他是一个流浪的老者,是一个无力的父亲,是一个落魄的文人,贫病交加,孤苦伶仃,且已经到了生命的暮年,连生存本身都是一个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登高作诗呢?登高这件事本身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吗?登高是读书人特有的一种闲情,甚至是一种权力。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大部分农民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走出自己世代生存的村子,只有读书人才有这个条件和这份情趣去游览名山大川,杜甫就在此列。即便已经落魄到如此地步,杜甫还是会登上岳阳楼,借这风景发一点感慨,他没有土地,也没有牵挂,没有任何精神寄托,只有手中的笔,和心中的诗情。
2、登高所见之景有何特点?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使诗人的视角发生变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而使诗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那就是宏大的山川湖海、风云变化,不论朝代、体裁,登高诗中的登高所观之景往往是上面看到的这些“阔大”之景!
小结:登高所见——“阔大之景”
既然登高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那么也必然会让诗人产生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考。究竟会产生哪些思考呢?
3、登高之后有何思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来,登高所看到的景物,虽然多是山川湖海,风云变幻,但是所引发的感触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相距甚大,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不同的情感的相通之处在哪里呢?
身处顺境之中,诗人登临高处,心境开阔,乐观豪情、豪迈之志便倾泻而出,身处逆境之中,诗人登高望远,想到自身遭遇身世之悲,心中之苦便也奔涌出来。登高诗的情感,往往是由诗人所处的具体情境所决定的。人因高引发了视角变化,开阔宏大的视野,改变了审视物象的角度,在情景交融处,诗人的视角发生变化,因而引得对事物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巨变。变得更加的开阔,达观,或者更加的悲怆,忧郁,总之是对现实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思考。
同时,不难发现,登高诗所看到的景色都是“大景”,因而容易引发“小大之辩”的思考,于是这种大景所引出的情感也是一组“小大之辩”,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长久,个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开阔,家乡的遥远与孤苦的迫近,政治的困顿与君王的遥远,只要涉及到宏大严肃的情感,都可以在登高诗中被放大、加深。
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提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小结:登高所思
所处情境
顺境:乐观豪迈 逆境:消沉悲苦
大小之辩
天地的开阔——个人的渺小
宇宙的永恒——生命的短暂
家乡的遥远——孤苦的迫近
君王的遥远——政治的困顿
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梳理这些登高诗,我们发现,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与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抒发幽情。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希望同学们通过登高诗的鉴赏,在汉字的亭台楼榭中,俯仰天地,透彻万象,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