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不自成 两不相背
——通过《念奴娇过洞庭》探讨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概括诗中的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诗探讨古诗中的情景关系。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相互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景和情的关系时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精辟地概括了景和情的关系。景是解情的钥匙之一,情是景的最终归宿。今天,我们就以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诗人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人。南宋前期爱国词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廷试状元。张孝详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孝祥属于主战派,他及第不久,就在朝堂上为岳飞鸣冤,还拒绝了秦桧党羽曹泳的提亲。这些举动当然得罪了秦桧等人。秦桧挟嫌报复,诬陷张孝祥的父亲张祁谋反,逮捕入狱。幸秦桧不久死去,张祁才得以出狱,张孝祥也得到朝廷任用。
乾道二年八月,他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经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品读诗歌:
活动一:诵读诗词,理解词意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临近中秋时节,洞庭青草二湖,不见一点风的颜色。如玉镜琼田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附着我的一叶小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我心中悠然感到那种美妙,实在难与人说。
应说在岭南的这几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肝肺如冰雪般高洁。此刻的我,头发稀疏,披着单薄的衣衫,稳稳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舀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忘记今夕是何年!
活动二:品读诗词,思考讨论
1、上片哪两个词最能分别概括洞庭湖的景色特点和诗人的感受? 为什么?
2、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词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4、你觉得本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交流、明确:
上片哪两个词最能分别概括洞庭湖的景色特点和诗人的感受?为什么?
“澄澈”“妙”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湖面辽阔、澄澈明净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湖光月色之妙,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 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2、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孤独、失望、坦荡、自豪,光明磊落、肝胆照人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处变不惊、旷达稳重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物我两忘、旷达超脱
3、词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①比喻、夸张、对比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表现了湖面辽阔、湖水澄澈明净,词人豪迈的气概。
②双关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既是写景 ,描写了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景象;又是写人,表现了诗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格之美。
③直抒胸臆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4、你觉得本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澄澈”
词的上片主要 写景 ,下片着重 抒情 ,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 的高尚人格和 处变不惊、豪迈自信、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活动三、探讨古诗中的情景关系:
1、明确类型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诗人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触景生情:诗人常态下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 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就可能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融情于景:诗人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彩,从而生成意境。
情景交融:诗歌在处理情与景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移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情感移在景物描写当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染上 了诗人的主观色彩,使客观事物有感知而人格化,就修辞来说是拟人,就抒情手法来说是移情。
以景结情:诗歌以写景句作结,情寓景中,耐人寻味。
以景衬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判断类型:
闺怨 王昌龄(触景生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秋风引 刘禹锡(借景抒情)
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融情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移情于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融情于景)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融情于景)
登科后 孟郊(以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以哀景写哀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行宫 元稹(以乐景写哀情)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江汉 杜甫(以哀景写乐情)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活动四、拓展训练——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唐末诗人,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而眼前一片荒凉,感慨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