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4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记作者简介和文言基础知识;
理解魏徵劝谏的“十思”;
探究奏疏的特点和写作启示。
领悟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等。
理解魏徵劝谏的“十思”,领悟高超的劝谏艺术。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代名相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介绍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 ,巨鹿人。唐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
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 谥号文贞。
写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连进四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些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解题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建议。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听读正音
求木之长(zhǎng)者 浚(jùn)其泉源 域(yù)中 戒奢(shē)以俭
殷(yīn)忧 壅(yōng)蔽 黜(chù)恶 谬(miù)赏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震,威吓)
研读文本
第一段第一层:“臣闻求木之长者……而况于明哲乎!”(文意疏通见课件)
思考: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
比喻论证
正面论证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这一层用树木生长和流水的比喻论证了思国安必积德义的道理,从而劝谏人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第二层:“人君当神器之重……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考:第二层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
强调
假设论证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本段分别用到假设论证和比喻论证进一步论证人君责任重大,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讽谏帝王,极其危险的事。太宗此时“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但看完魏征的奏疏之后,为之震动,书写《答魏征手诏》,由此可见魏征在劝谏上的机智。请你结合文本,从劝谏思路、内容、手法等角度来领略其高超的劝谏技巧。
请各小组分任务(劝谏思路、内容、方法)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纠错。
第一段是提出问题,魏征提出“思国之安”“积其德义”的观点。作者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河流等事物,从正面、反面、递进等三个层次设喻,一喻三迭,层层迭起,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说明固本浚源的道理,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得出:
劝谏技巧1:生动设喻,曲径通幽
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第二、三自然段,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认识“十思”的现实意义及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研读文本
第二段第一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思考:请概括本层内容。(学生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
作者通过现象对比提出创业容易而守业难的问题,引发太宗深思。
2、第二段第二层:“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思考:本层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
本层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要想功成,必得竭诚以待下。
思考题:
① 作者认为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②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作者认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说明人民的力量非常强大。
思考:第二段从哪几个层面进行了对比?体现了魏征怎样的劝谏技巧?
第二段是分析问题,魏征从“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的历史怪圈入手,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从现象、原因、结果三个方面纵向对比,追本溯源,揭示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的本质问题,以此来告诫太宗,如果不积德义,就会导致“骨肉行路”,“貌恭而不心服”,进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比喻),失去民心,颠覆国家。
由此可总结归纳出
劝谏技巧2:巧妙对比,以史为鉴
3、第三段第一层:“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考:作者所提的“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
(学生研读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核心 具体内容 侧重点
正 己 安 人 思知足 戒奢侈
思知止
思谦冲 戒骄傲
思容纳
思节制 戒纵欲
思敬终
思纳谏 戒轻信
思正身
思恩赏 戒不公
思刑罚
“十思”的内容,一言蔽之,即“以德胜欲”,用自己的理性自制来战胜本能欲望。作为人君,不可以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要谨言慎行,正己安人。
4、第三段第二层:“总此十思,弘兹九德……亏无为之大道哉!”
①思考: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如何实现这一境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劝谏艺术?(学生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
魏征向太宗描绘了一副美好的政治蓝图:只要能做到上述“十思”,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就能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治国境界。其中“简能”“择善”是要重用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类人,也是后文提及的文武争驰。
由此总结出:
劝谏技巧3:劝之以方,诱之以利
②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用了排比的手法,描绘了魏征眼中理想的政治境界。
全文思路结构
艺术特色
(1)思考: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明确: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此文在形式上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避散句,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多处运用排比,铺排罗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第3段中的“十思”。
4.雄辩的逻辑力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太宗读完魏征的奏疏之后,称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请找出文章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态度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劝谏技巧。
明确:
①整句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整句:排比+对偶
句式整齐,华美大气、气势雄浑,无可辩驳,理性规劝,朴质真诚。
②散句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恭敬、谦虚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担忧、急切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恳切、关心
散句:反问
自由流畅、便于说理、剀切深厚、情感真挚
由此可以归纳出:
劝谏技巧4:启人心扉,以情动人
延伸拓展
劝谏是一门艺术,古人的说辞更是奥妙无穷, 课本中的魏征、烛之武、邹忌三位爱国志士心系国家安危,圆满完成劝谏任务。再次阅读他们精妙的说辞,总结他们劝谏成功的规律。
(提示:可从劝谏的对象、背景、目的、策略、效果等方面总结)
学生讨论,完成下面表格。师生共同修正。
劝谏的艺术
对象 背景 目的 策略 效果
魏征 唐太宗 贞观盛世 贪图享乐 长治久安 安居乐业 设喻对比 以史为鉴 劝之以方 动之以情 诱之以利 置之几案 事等弦韦
烛之武 秦穆公 兵临城下 临危受命 纾解国难 保全郑国 以退为进 分析利害 挑拨离间 秦军驻守 晋军撤退
邹忌 齐威王 战国风云 群雄割据 革除弊政 增强国力 现身说法 婉言讽喻 广开言路 诸侯朝齐
共同规律 动之以情(站对立场、思其得失、以史为鉴) 晓之以理(比喻、对比、类比等) 劝之以方(曲径通幽、对症下药)
作业
1、正是由于善于倾听理性的声音,唐王朝才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鼎盛局面。如果魏征穿越到当代,他会向各级政府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尝试用文言,模仿魏征笔法,把你的建议写出来,给魏征添“一思”。(师生修改总结)
参考答案:
兴教育,则思减负而增效;
忧民生,则思安居而乐业;
倡环保,则思节能而减排;
敞国门,则思去芜而存菁;
纳贤才,则思讷言而敏行;
强国力,则思借鉴而创新;
……
2、背诵《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