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教学目标】
梳理文章大意,掌握作者观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够区分物象和意象,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大致方向。
【教学过程】
导入:
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两幅漫画,左边写得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幅图中,人物是背着手、背对着我们的,这个动作你认为是有怎样的情感色彩呢?没错,“愁”;右边这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子也是背对着我们,可是她的动作还是背着手的吗?不是了,她手推开窗,脚还是踮起来的,表示出一种——期待。
我们从一幅图画中还原了诗歌中的情感,而创作漫画的人也吸取诗歌的情感意境,创作出漫画,这就像袁行霈说的“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那这样奇妙的反应出现的前提是什么呢?没错啊,就是诗歌语言的启发性。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说“木叶”》,就是从“木叶”一个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中国诗歌语言怎么启发,怎样暗示的。
作者介绍:林庚,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0年从物理系转入中文系,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据说他是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了《丰子恺漫画古诗词》,觉得“竟然能把诗词画出来”,体会到了文字的巨大力量。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词、文学方面著作等身,那究竟,文字怎么就这样吸引他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已经提前预习过了,一共有7个自然段,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他总结出的每段段意?
那么这样的几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划分出几层呢?没错是三层,显示发现问题“为什么用木叶而不是别的叶呢?”,紧接着分析问题,写出了木叶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叶对比的不同,最后是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金”
细读文章,从诗句入手分析意象
那么具体木叶和其它的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结合这六句诗一起来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绵延不绝的样子,绵延不绝的秋风啊,吹得洞庭湖水泛起波澜,叶落纷纷。“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始”是开始,“微”是渐渐,哪位同学愿意试着翻译一下?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木叶”是怎样的?是有一种掉落的感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同学们想一下,能让海水都扬起波澜的风,大不大?那我们来看窗外的树,左边的树怎样的?光秃秃的,还没有什么叶子;右边的呢?是不是枝繁叶茂的?那如果是你,这么大的风出过来,你觉得那一种树更能体现出风的力量呢?没错,就是枝繁叶茂的树才能体现风吹动的样子,所以这里“高树”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要有很多的叶子。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柔条就是柳条,“纷冉冉”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很柔美、轻柔,这样景色中的“落叶”,还能是“多悲风”的“高树”吗?对了,它更轻柔了,是和煦春风的感觉了。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又是雨,又是黄叶,很明显是哪个季节呢?就是秋天,大家想一下,湘阴的秋天是什么样的?那这里德尔黄叶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是风吹落叶的声音,树叶都被风吹的有声音了,说明什么?(风大、叶子掉落),那这里的“落木”和前面几个相比,有了什么特点呢?更加空阔了。
那书中,作者又是怎么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文章的4、5、6自然段,找出作者对这些叶特点的区分与概括。
延伸拓展,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都是“叶”,却“叶叶”不相同呢?是因为前面去修饰限定“叶”的词不同,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概念:“物象”与“意象”。“物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意象”中的“意”怎么去理解它呢?就是意识,是诗人的主观感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就是情感与客观存在物的一个结合,所以说“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比如“落木”与“落叶”,落木更加的悲凉,落叶更显柔美(结合之前讲过的诗句)
说起月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词意象,月亮象征着团圆,又因为它有阴晴圆缺的形态变化,有种分离、变化的感觉,我们晚上看到月亮,觉得夜凉如水,又有一种孤寂、静谧在其中。下面我们来看两首诗,这两首诗中的月,有什么不同呢?
最后课外延伸,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如果还有时间,请同学们试比较分析陆游和毛泽东的两篇《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