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21: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鲁迅对契诃夫尤为钟爱。1926年鲁迅对美国记者说:“中国和俄国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契诃夫是我心爱的作家。”1934~35年,鲁迅从德文版翻译的契诃夫8篇小说,这是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致敬。1881年出生的鲁迅,于1860年出生的契诃夫,神交已久。今天我们学习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授新
(一)作家作品:
契诃夫(1860年——1904年),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品《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草原》《凡卡》、戏剧《樱桃园》等。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其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二)背景介绍: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三)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活动一: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出小说情节。
(1-5):别里科夫“套中人”特征。(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
(6-37):别里科夫婚事失败。(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楼梯事件)
(38-40):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四)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填写别里科夫的个人档案。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
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址:校男教工宿舍
婚姻状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行为习惯:晴天也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性格特点:封闭、守旧、胆小、多疑……
1.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害怕变革、顽固保守,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3.胆小多疑、竭力辖制,也象征着沙皇势力已腐朽没落却还妄图控制一切。
4.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别里科夫是套中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让我们聚焦开头部分?课文开头部分多次出现套子一词,作者从人物外在的衣着、服饰、行为举止、外貌神态、言语方式、生活习惯到内在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呈现出别里科夫日常生活的套子。读文本要细,让我们在推敲刚才这段文字当中的一些词语:“即使……也……”,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最晴朗的天气还是一身武装”,可见如果要是坏天气,把自己包裹的就更加严实了。“总是”“总要”“老是”。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一向如此,一直如此,都是表示高频率的副词,揭示出他无时不刻的由外而内的,把自己包括在套子里,以隔绝人世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行为。如果把这些词语都拿掉,就失去了这样的味道。言为心生,口头禅一再出现,是他内心极度恐惧,极力维护现有秩序,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心理的外显,展现了别里科夫极强的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心理。读者如果忽视了这些词语,就体会不了作者的苦心了。小说一上来就用素描的方式迅速刻画出他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幽默的语言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躲避现实,生活在恐惧与压抑中的生存状态勾勒出来了。别里科夫无时不刻自外而内,把自己牢的藏在了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中,作者犹嫌不足,在第5段补了一笔:“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可见居住环境对他也是个套子。好。这下齐全了衣食起居方面,可笑的套中人的形象就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了。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所言不虚。前5段1300多字,作者惟妙惟肖,够了出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套中人的种套子,接下去何以为继?为什么要从第6段开始写结婚事件?别忘了套中人虽然把自己禁锢在套子里,但他也是一个人,他有着人的感情愿望,也渴望爱情,追求幸福,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作者巧妙的选取了生活的横断面,用一个最典型的结婚事件将小说推进下去。婚事是小说的重心,婚姻非儿戏。如果婚事成了,在热爱生活富有活力的华连卡的热情真诚影响下,他有可能脱去身上的层套子,脱胎换骨,成为同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人。如果婚姻不成,别里科夫就会退回到自己的套子中,更牢固的把自己包裹起来。结婚是个重要的契机。我们看别里科夫他会走哪条路?作者集中笔墨来描写他婚事的失败,正是为了进一步凸显其套中人的个性,入套之深可见一斑。由恋爱引发的三场风波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看漫画风波,骑自行车风波,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弟之间的直接的冲突,别里科夫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华连卡,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半句多,科瓦连科推他跌下楼梯,致命的不是这一推,而是这出乱子的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得不明就里的她大笑了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就在这笑声中注定了。以具体典型的事件来进一步放大强化凸显别里科夫套中人入套之身,可惜恋爱没有解救他脱离套子,反而由恋爱引发的一连串风波把他往死路上推,改变的希望变成了无法改变的绝望。我们都被套中人被作者幽默讽刺的笔调,勾勒的可怜可笑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发出会心的微笑。但效果之后不禁要问,他生来就如此的吗?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套中人?人不能拔着头发脱离地面,让我们从文本中探寻蛛丝马迹,看看产生别里科夫的土壤:“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只有……才……”条件关系表示的条件的唯一性,也就是说除了政府报纸和报纸文章。明令禁止之外。他不认可一切别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判断能力。“凡是违背法律,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令他闷闷不乐”
“凡事”总括某个范畴内所有的一切;“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标志性的口头禅反复出现,从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的对话中,我们间接可以发现小城有无耻的窃听者和告密者,别里科夫本人还主动向校长汇报,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与当局的管制禁令,钳制老百姓思想言论的统治密不可分的。沙皇政府高压桶式禁锢民众思想言论的自由,而别里科夫将之内化为自觉,自愿地维护为政府之命,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正如巴金老人所说:“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五)学习活动四——探讨交流:
1、别里科夫为什么能够辖制全城十五年?其他人为什么不反抗?
别里科夫有公私不分、入侵自由的强权(沙皇专制统治)做后盾;其他人不反抗一是被强权镇压,二是出于甘愿受困、不敢反抗的软弱奴性。
为被囚者别里科夫安排一次恋爱事件,有何深意?
①华连卡姐弟代表着新思想、新力量,为别里科夫安排这一场婚事是希望别里科夫挣脱“套子”生活的一次尝试,而最终婚事的失败则进一步揭露了别里科夫的腐朽和反动;②华连卡的开朗、活泼、热情与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安排两人恋爱增强了小说的喜剧、荒诞效果。③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正面交锋,也是新旧力量的一次较量,预示着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3、假如别里科夫婚事成功,他的结局会不会改变?
不会。 ①别里科夫思想本质上的保守反动与奴性;②沙皇反动统治还在,“套中人”还有很多。
4、作品主题与讽刺艺术:
主题:小说通过叙述别里科夫可恨可怜可悲的一生,揭露了沙皇反动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和对民众的专制,批判了保守、僵化、充满奴性的别里科夫们,也表达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美好信念。
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别里科夫是个受害者,但他也是个施害者,具有多面性,长时间辖制中学、辖制全城,让大家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去周济穷人,不敢叫人去念书写字”,排比的句式,从言谈举止、日常生活到读书、写信、交友等精神文化生活的方面。城里的人全部都战战兢兢地活在“六不敢”里,可见别里科夫威慑力之大。他简直就是19世纪俄国社会制度现实社会的浓缩。象征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专制政府及其附庸对进步力量的恐惧排斥,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所谓的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记住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作品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作者在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时,就运用了象征这一艺术手法,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别里科夫,也让读者觉得他还很可怜,很可鄙,也很可恨,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让读者在阅读这部充满幽默色彩的作品时,一笑之余还会进一步思索作者讽刺社会,批判现实的思想锋芒。这样的思想锋芒在小说的结尾处闪亮到了顶点,显示出了别样的深刻。
5、讽刺艺术:
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夸张、变形)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梯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别里科夫言论的荒谬与口吻的一本正经。
我们通过研读小说幽默的语言,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感受到契诃夫简洁轻快却不失深刻、尖锐、幽默、夸张,却不是真实细致的写作风格。
(六)学习活动三:
《套中人》面世后,出现了很多个版本,你更认同下面哪个封面设计?请说明理由。
课后思考:
1、小说中仅仅只有别里科夫是“套中人”吗?
2、如何理解结尾“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
3、是否所有的“套子”都必须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