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看图猜诗句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看图猜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先生
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隐逸诗人
时代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来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
jī
zhuō
y ì n
ài
fán
朗读课文
诗句翻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仕途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 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
归
2、从何而归?
1、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为何而归?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归园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有何效果?
(1)比喻官场;
(2)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尘网”、“樊笼”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12
归向园田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步骤:
1.绘景。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析景。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特点,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高远辽阔等等。
3.悟情。谈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链接
学以致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描写田园风光时诗人的观察角度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白描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是与细节描写相对的一种表现手法。
归园田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落 炊烟
见
近
远
听
狗吠 鸡鸣
动(有声)
静(无声)
衬
品诗境
农村生活常见之景在诗人笔下共同组成了怎样一种意境?
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意象在诗人情感连缀下共同构成了宁静安逸、纯朴自然、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的意境。
4、归去如何?
※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安逸、闲适、自由、平静、喜悦
品诗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是一种勇敢高洁的选择,你如何看待?(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心灵碰撞
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练笔:以“我看五柳先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300字。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pèi)主编《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