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祝 福
鲁迅
问 题
“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小镇?
“我”的意义和价值
与情节无关的“我”,为什么占了那么多篇幅?
梳理“我”四天的行踪:
第一夜回鲁镇故乡,借宿本家鲁四老爷家,话不投机“剩”在书房中。
第二天下午,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见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祥林在河边向“我”提出三问——追问灵魂、地狱、一家人能否见面。
第三天,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傍晚时得知祥林嫂死讯,据所见所闻,连缀她半生事迹。
第四天早上,被“祝福”的爆竹声惊醒。进城。
“我”
——离乡者。归乡者。
鲁镇的环境 “我”的感受
新年的气象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钝响
乱成一团糟
鲁镇是我的故乡 已没有家 暂寓
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长辈 谈话是总不投机的
过年 无聊赖,决计要走了
鲁镇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祝福中 乞丐祥林嫂死了
“我”和鲁镇的一切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天“我”与祥林嫂见面的情景
见面过程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词语:
诧异 悚然 惶急 踌躇 吞吞吐吐 吃惊 支梧 胆怯 匆匆的逃
从河边逃走后,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词语:
不安逸 不安 很恐怕 诧异 很不安 紧缩 惊惶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负疚 渐渐舒畅
“我”是唯一一个还在意祥林嫂感受的人,唯一一个“非鲁镇人”,唯一一个还没被封建礼教裹挟的人。
”我“
启蒙知识分子
同情
应该觉醒的新青年
彷徨
软弱
“在旧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被无形的压迫扭曲了人性,由于无知而带来的愚蠢行动,纯朴和狡猾,被身份束缚而丧失生活能力的知识分子的可笑等等,都是他喜欢描写的世界。”
——竹内好《鲁迅入门》
在“我”的身上,鲁迅寄托了一点善良、一点无力、一点软弱。
“我”以见证人的身份揭露了礼教杀人的真相。同时“我”也袒露了自己的无力,承认仅凭自己无法对抗整个社会环境、整个礼教文化。
“我”不是鲁迅,但具有鲁迅的一部分特征,因为现实中的鲁迅也正陷入无力的痛苦。
从《呐喊》到《彷徨》
《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
《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
《祝福》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狂人日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
——鲁迅
《祝福》∶ 吃人=残害人的精神。
《狂人日记》的结尾是狂人临死前呐喊"救救孩子!"。
《祝福》的结尾是我在祥林嫂死后想快点逃离鲁镇。
《呐喊》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彷徨》写作时,正值五四运动退潮,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写《祝福》时的鲁迅对现实有多悲观
祥林嫂没了第一个丈夫、被婆婆抓回去卖到山里、没了儿子这些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春天。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走进鲁镇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小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平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鲁镇是一个 的小镇。
(请根据以上自然环境填空)
色调沉郁、热闹中有些阴冷
鲁镇的自然环境
鲁镇的社会环境
人名 祥林嫂
民俗(世代相传的为人们所共同遵循的社会习俗)
童养媳 捐门槛 寡妇哭嫁 祝福
鲁镇是一个 的小镇。
(请根据人名、民俗填空)
传统的、落后的,封建的、闭塞的
鲁镇是一个 的小镇。
小 结
色调沉郁、热闹中有些阴冷
传统的、落后的,封建的、闭塞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小镇?
1、辛亥革命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放民众。
2、封建流毒没有肃清。
3、愚昧的未觉醒。
4、已觉醒了的彷徨,纠结,不彻底。
改变现状
交代现状
中国太难改变……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妙处?
1、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祝福”在情节结构上起着线索作用;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她又死于鲁镇的“祝福”声中,可见“祝福”是不能带来幸福的。以“祝福”为题,深化了主题。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人”!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别人也是“人”!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