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金
陵
怀
古
王安石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导入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古今词话》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在秦淮河畔建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先后有春秋时期的吴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十三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所以南京被称为十三朝都会。
悠久的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别名就特别多,比如说:金陵、秣陵、越城、建康、应天等等。历史的沧桑,使得南京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感慨,怀古思念最多的地方。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译: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登山临水,放眼远眺。
故都,指金陵
肃爽,天高气爽
箭头
天河,指长江
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
用典:谢眺《晚登三山环望京邑》中的“澄江静如练”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
用典:化用谢眺《晚登三山环望京邑》中的”澄江静如练“之句。
比喻: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
动静结合:运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竞逐繁华,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指各个王朝接连覆亡
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门外 楼头
指大军压境
指荒淫无耻
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
后人是否吸取前车之鉴?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强调时间之长
强调频率之高
强调“至今”“时时”两词,这是对当今朝廷向六朝统治者那样奢靡、荒淫生活的呐喊,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上阙
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
下阙
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总结
艺
术
特
征
①、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②、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③、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
④、用典贴切自然,语言精练。
怀古题材
精梳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写作结构
题材
怀古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标志:题目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者“古迹名”、“古人名”
内容情感
写作结构
临古地
↓
思古人
↓
忆其事
↓
抒己志
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夕盛衰人事沧桑之感
咏古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事的见解态度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创作背景: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指皇帝
代指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①、忧国伤时;
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人生失意之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旧都,指金陵
石头城上的矮城
创作背景: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韦庄
金
陵
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创作背景:韦庄身处唐末,此时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韦庄客游江南,写下此作。
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答:曾经繁华的台城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
思考:“空”字有什么深意?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说杨柳“无情”呢?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图
[唐]韦庄
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依旧欣欣向荣,所以说它“无情”,反衬人的伤痛。
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图
[唐]韦庄
借六朝相继覆灭之史来对如今唐王朝也已繁华不再的现实情况进行感伤。
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总结:借古伤今
感
谢
观
赏
再会
与君初相识
却似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