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1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从事一项严格保密的工作。当妻子问及工作性质时,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奉献了一生,实现了( )
A. 卫星升空 B. 汽车国产化
C. 原子弹爆炸 D. 运载火箭发射
2.(1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
A.1950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71年
3.(1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先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4.(1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离不开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克难奋进的创新探索。下列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研制有关的是( )
A.钱学森、袁隆平 B.杨利伟、翟志刚
C.钱学森、邓稼先 D.屠呦呦、邓稼先
5.(1分)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这一决策是基于怎样的需要( )
A.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B.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6.(1分)我国载人飞船已多次成功进入太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时间、名称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 B.1970年、东方红一号
C.2003年、神舟五号 D.2008年、神舟七号
7.(1分)如图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天情景,它承载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我国首艘载人飞船飞天成功
C.我国航天员实现了空中授课
D.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
8.(1分)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他是被誉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指(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9.(1分)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A.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B.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C.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D.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10.(1分)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中近程地地核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无人飞船上天
⑤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②③⑤④ D.②④③⑤①
11.(1分)下列关于现代社会生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B.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居住环境改善
C.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部达到小康水平
D.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2.(1分)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前,人们购买衣服要凭布票
B.改革开放前大家千篇一律穿中山装或解放装
C.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
D.导致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从众心理和攀比风气盛行
13.(1分)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
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4.(1分)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是中国人主持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快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④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1分)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旗下淘宝网是中国消费者首选的网上购物平台。阿里巴巴的成功说明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 )
A.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B.能源技术的发展
C.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 D.航天技术的发展
16.(1分)1966年10月27日,发射测试站指战员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这里描述的“实验”主要是指(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B.第一颗氢弹试验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试验
D.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7.(1分)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18.(1分)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是( )
A.在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B.研制出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1分)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20.(1分)要了解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下列作品可供你选择的是( )
A.《红岩》 B.《茶馆》 C.《英雄儿女》 D.《东方红》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稼先,中国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1958年他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由于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日记中写道:“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材料三 袁隆平,一位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目前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300亿公斤。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已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四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先进事迹。
(2)材料二中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袁隆平的主要贡献。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对你有何启示?上述材料与材料四之间有何关系?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注: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发行于1955年。)
材料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材料三:1960年,粮票进入餐馆,到1962年上半年,北京……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达102种……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布票。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跨越近40年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我国实行粮票等票证供应的主要原因、目的分别是什么。
(2)1958年,我国许多省市宣布粮食亩产万斤,但为什么还出现材料三中1960年到餐馆吃饭要凭粮票才能供应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票证时代”宣告结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从身边实际中感受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以“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社会调查。以下是同学们在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
材料一 小力同学从邻居王大爷家里搜集到的两组照片:
材料二 小强同学对自己家庭情况的调查表
1978年以前 1990年 2016年
衣 只够换洗 新颖多样 追求时尚
食 定量供应 量多质好 讲究营养
住 土房 砖房 楼房
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收入(年) 1千元左右 1.5万元左右 10万元左右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2)请你说说出现材料一、二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请你就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我能行吗?”第二天,邓稼先像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孩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或许是他要留给亲人的纪念吧!之后,邓稼先走了。
材料二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他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从小就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袁隆平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从此与农学结下不了情缘。
材料三 2015年10月,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这位80多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1)材料一中研制“大炮仗”指的是什么?后来邓稼先是否完成研制“大炮仗”的任务,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袁隆平为什么要放弃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而跳进“农门”?举例说明他在农学上的贡献。
(3)材料三中“她”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她”说“荣誉不是她个人的”?
(4)上述材料体现了这三位科学家哪些共同品质?
25.(4分)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奉献了一生,实现了原子弹爆炸。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
2.【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答】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时间记忆题,准确记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对我国空间技术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由“空间技术”可以判断该事件与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有关,根据所学知识,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C。
【点评】注意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的影响。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点。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研制有关的是钱学森、邓稼先。
【解答】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研制有关的是钱学森、邓稼先。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成就。需要掌握中国作出“两弹一星”决策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抓住题干时间和关键信息“两弹一星”“天字第一号任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有重大失误,但成就仍然显著。为了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考查对中国作出“两弹一星”决策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分析】本题考查了神舟一号。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解答】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中国又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故选:A。
【点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成就。题干关键信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天”。
【解答】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据题干关键信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天”并结合所学,它承载的主要信息是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解答】题干里的“一粒种子”可知该科学家与农业有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钱学森是我国核工业的奠基者,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故选:D。
【点评】注意抓住关键词,做出准确判断。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优秀人物的品质。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模范人物,他们都为了国家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其他三项不能全面概括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
故选:A。
【点评】注意总结优秀人物的品质。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技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②中近程地地核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6年;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④无人飞船上天1999年;⑤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3年;①②③⑤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解答】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选项ABD表述正确,选项C表述有误,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现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解答】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选项D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叙述有误,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相关史实。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可用排除法。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是在改革开放前,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在城市改革的重点就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企业职工吃“公家饭”、端“铁饭碗”的思想,对国有企业被告政企分开,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③中的现象也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与题中时间不符。
故排除①③。
故选:B。
【点评】注意相关史实的记忆与积累。
1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铁路事业,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①京张铁路是中国人主持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快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③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国的铁路事业有关知识。
15.【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交易平台服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我国互联网服务业的推动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掌握其特点、内容及影响.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1966年10月27日,发射测试站指战员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成功。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这次试验成功,使中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在快速地向前发展。题干描述的“实验”主要是指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的试验,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两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掌握,直接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我国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故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两弹一星”的成功。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
18.【分析】本题考查了屠呦呦。她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解答】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从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与获得的荣誉。
19.【分析】本题考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注意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
【解答】题目给出的三幅漫画反映了从步行赶集到开着拖拉机赶集再到现在直接在网络中购买农产品的变化,这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属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故选:A。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0.【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能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是《英雄儿女》,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稼先的先进事迹、“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精神、袁隆平的主要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解答】(1)根据材料一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热爱祖国、攻克难关、无私奉献、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
(2)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据材料二“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可知,“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袁隆平,一位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目前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300亿公斤。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已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知,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说明了这些科技人员的自身努力和国家需要这些科技人员进行科研等。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证明了材料四论点的正确性,它们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故答案为:
(1)热爱祖国、攻克难关、无私奉献、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
(2)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3)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从科技人员自身努力、国家需要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4)启示:要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证明了材料四论点的正确性,它们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邓稼先的先进事迹、“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精神、袁隆平的主要贡献的相关史实。
22.【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由“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粮票等票证供应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严重匮乏;目的是缓和供应紧张,保持物价稳定。
(2)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许多省市宣布粮食亩产万斤,还出现材料三中1960年到餐馆吃饭要凭粮票才能供应原因状况是:亩产万斤是浮夸现象,并不属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票证时代”宣告结束的主要原因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严重匮乏;目的:缓和供应紧张,保持物价稳定。
(2)亩产万斤是浮夸现象,并不属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点评】本题以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小力同学从邻居王大爷家里搜集到的两组照片”材料二“小强同学对自己家庭情况的调查表”可知,王大爷家和小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反映了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出现材料一、二中变化的原因。
(3)今天,党和政府要始终把“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能时冷时热,要走科学兴农之路;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转轨;提高国民素质等等。
故答案为:
(1)王大爷家和小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反映了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3)党和政府要始终把“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能时冷时热,要走科学兴农之路;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转轨;提高国民素质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的相关史实。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知识点。掌握两弹一星、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研制“大炮仗”指的是研制原子弹。后来邓稼先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并于1964年、1967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完成了研制“大炮仗”的任务。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二中,袁隆平从小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家和社会需要,因而袁隆平要放弃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而跳进“农门”。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家水稻,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三中“她”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要理由是:她率队研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等。因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全国医药探究团队共同努力下,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药物和新方法,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所以“她”说“荣誉不是她个人的”。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等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
(1)研制原子弹。后来邓稼先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并于1964年、1967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2)袁隆平从小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家和社会需要。他培育出籼型杂家水稻,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她率队研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等。因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全国医药探究团队共同努力下,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药物和新方法,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类似亦可)
(4)共同品质: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等精神品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弹一星、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相关知识。
25.【分析】本题通过图片的形式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已成功回归祖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的政策,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题目:维护国家统一;论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已成功回归祖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的政策,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掌握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