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一个伟大的人,一部伟大的作品
——走进《哈姆雷特》
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
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金庸说: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带一套书,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走进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走进作者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了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文艺复兴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古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哈姆莱特:生活在12世纪的封建专制王朝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的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而克劳狄斯对他产生怀疑,密谋着试探他……
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
人物关系
国王(克劳迪斯)
叔侄、杀父仇人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女方父亲
波洛涅斯女儿
(奥菲利娅)恋人
王后(乔特鲁德)
母子、母嫁仇敌
波洛涅斯儿子
(雷欧提斯)
朋友
挚友(霍拉旭)
主要情节
《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
家国突变 鬼神告白
第一幕
王子装疯,多方试探
第二幕
第三幕
戏中之戏,误杀弄臣
生死决斗,真相大白
第五幕
第四幕
被迫离国,机智回逃
跌宕起伏
整体感知,理清矛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节选部分,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一个词语?围绕这一词语,先后写了几组对白?从中你看到了哪些矛盾、那一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样的矛盾有怎样的意义?
试探
整体感知,理清矛盾
情节 试探前 试探中 试探后
对白 国王与身边侍臣及与王后的对白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白 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矛盾 国王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哈姆雷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哈姆雷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
细读品味,感受形象
1.研读哈姆莱特独白部分,思考从独白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哈姆莱特形象?
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细读品味,感受形象
2.勾画出奥菲利亚独白的语句,思考从中塑造了怎样的哈姆莱特形象?
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
极力赞美哈姆莱特
曾经的他是那么的完美、高贵与伟大,对于哈姆莱特无比崇拜,为现在的哈姆莱特感到无比担忧,甚至为他的变化感到扼腕痛惜。
1.忧郁痛苦、软弱厌世、迟疑多虑、优柔寡断;偏执;
2.善良,勇于自省与担当,有追求,理性清醒;
3.完美、高贵(符合人文主义的特点)
哈姆莱特:
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
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
探索反思,感受主题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意义?其悲剧产生有怎样的根源?
探索反思,感受主题
文学史的意义:
高度的典型性。是近代欧洲文学中最早的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人物形象之一;也是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著名艺术典型。
社会意义:
哈姆莱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说明新兴资产者在诞生时期,在为他们的统治打基础阶段,是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表明,社会的任何改革和推进都来之不易,都要经过反复斗争,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探索反思,感受主题
主观原因:性格缺陷、人文思想局限。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研读赏析,品悟特色
结合全剧和哈姆雷特独白部分,思考莎士比亚台词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个性化语言
善于对比
大量独白
形象化语言
对比阅读,中西异同
纪君祥《赵氏孤儿》(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人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
对比阅读,中西异同
虽然同为悲剧,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这一主题,但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却有很大差异。首先,赵氏孤儿复仇的意义在于报家仇,而哈姆雷特的复仇则突破了个人仇恨上升至重整乾坤,创造另一个美好社会的伟大社会意义。其次,《赵氏孤儿》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忠孝”,而《哈姆雷特》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人文思想,哈姆雷特复仇时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人类、社会、宇宙之类具有深刻内涵的问题,将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相联系。再者,中国的悲剧常以“大团圆”结局,给人们带来希望,而西方悲剧常“一悲到底”,以悲壮震撼人心。
学校戏剧节将上演《哈姆莱特》,邀请学生为演出海报投票。请从以下海报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并写出一段推荐语。字数在300字左右。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