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其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袁行霈《言意与形神》
说“木叶”
一、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第一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是什么?
第三段:“木叶”与“树叶”“落叶”不同
第四段:“木”艺术特征一
第五段:“木”为何会有这个特点(诗歌语言暗示性)
第六段:“木”艺术特征二
第七段:艺术领域,一字千金
二、梳理文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人篇》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把握内容,具体感知
木叶:秋风叶落的季节,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疏朗
树(叶):饱满,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荫,褐绿色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微黄,但是有雨的湿润
落木:更加空阔,没有绵密之意
“落木、落叶”一也,而“木”字雄,阔大之景用之;“叶”字细,幽悄之景用之。
为什么都是“叶”,却“叶叶”有不相同呢?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意象=意+象
四、活学活用
提到“月亮”,你会想到什么?
阴晴圆缺的形态变化
夜晚、清辉
不同地方都能看见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喜友人再面
裴说
一别几寒暄,迢迢隔塞垣。
相思长有事,及见却无言。
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
依依又留宿,圆月上东轩。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五、课外延伸: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
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袁行霈《怎样鉴赏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