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synthesis
第4节 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
1
2
3
5
说课提纲
CONTENTS
教学过程
4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TEXTBOOK ANALYSIS
1
教材地位与特点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2课时
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与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高考必考知识点
1
教材分析
TEXTBOOK ANALYSIS
01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1
教材分析
TEXTBOOK ANALYSIS
【确定理由】理解光能、化学能的转化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奠定理论基础。
02
03
教学难点一:
光反应与暗反应阶段模型的构建
教学难点二: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与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STUDENT ANALYSIS
2
求知欲旺盛
具备基本知识结构与实验研究方法
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
2
学情分析
Learning Analysis
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
侧重于对概念的描述,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不了解
缺乏对模型构建的实操
教学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3
1
4
通过对光合作用相关科学史资料的分析,说明光合作用过程,自主构建光合作用概念模型。(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联系实际,关注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的的重要价值。(社会责任)
从物质与能量观视角,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和意义。(生命观念)
2
3
4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认同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是逐步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思维)
3
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4
探究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4
说教法
TALK ABOUT TEACHINGS
【确定理由】探究法是新教材大力推行实施的一种重要教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根据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互动。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构建概念模型,将复杂的过程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比较分析
【确定理由】通过自主探索对概念有整体了解,然后在自己独特见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构建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说学法
STUDY METHOD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5
5 min
情景导入
15 min
资料分析
构建光反应过程
资料分析
构建暗反应过程
10 min
课后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0 min
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
5 min
巩固提升
5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怎么教?
板书
【活动1】情景导入
学生思考叶子概念车(光合作用汽车)的动力原理,回顾初中光合作用概念,并写出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温故而知新。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活动2】构建光反应模型——希尔光水解反应
(1)希尔的实验说明水的光解产生氧气,是否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都来自水?
(2)此过程中,H2O分解生成O2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物质?
(3)希尔的实验是否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 是否都需要光照?
提问: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原料中的水还是CO2?
展示希尔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的材料、条件、处理措施及结果,并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R.Hill)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具有氢受体[如NADP+]和铁盐或其他氧化剂的水溶液,在无CO2的条件下给予光照,发现叶绿体可以释放出氧气,生成NADPH(还原型辅酶II)。
如果把光照了的叶绿体移到暗处并供给CO2,则可观察到葡萄糖生成。
【活动2】构建光反应模型——鲁宾和卡门实验
学生阅读1937年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思考并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源于水,而不是CO2。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活动2】构建光反应模型——阿尔农的发现
由阿尔农的发现,说明叶绿体可以合成ATP。让学生用示意图来表示ATP的合成与希尔反应的关系。
1954年,美国科学家阿尔农(D.Arnon)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1957年,他发现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实验分析,亲历科学家科学研究之路。培养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2】构建光反应模型
学生综合分析以上实验,找出反应物和产物的对应关系,小组合作构建光反应模型。
场所:叶绿体的内囊体薄膜上
条件:光、色素、酶、ADP、Pi
物质变化:
能量转化:光能 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水的光解:2H2O 4[H] + O2
ATP的合成:ADP+Pi+能量(光能) ATP
光能
酶
【活动3】构建暗反应模型——阿尔农的发现
提问:CO2中的C是如何变成有机物中的C的?
【资料】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 Calvin)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放射性14C的去路。向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光照30秒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时发现,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秒钟的光照后,卡尔文等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六碳糖(C6)。
你能否建立CO2、C3、C5和C6的转化关系?
依据上述资料,能否写出碳的转移途径?
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用于暗反应哪一步?
【活动3】构建暗反应模型
小组讨论,修正完善碳转移途径,构建暗反应过程。
场所:叶绿体的基质
条件:酶、CO2、ATP、[H]
物质变化:
能量转化: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CO2的固定:CO2 + C5 2C3
CO2的还原:2C3 (CH2O)+C5+H2O
[H]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科研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酶
ATP
ADP+Pi
【活动4】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
1. 光反应与暗反应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上有什么区别?
2. 光反应和暗反应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方面存在什么联系?
光反应 暗反应
所需条件 必须有光 有光或无光均可
进行场所 内囊体膜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水光解为O2和H+ ATP和NADPH的合成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ATP和NADPH的分解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活动5】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结合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探究影响对光合作用的因素。
通过介绍植物工厂,强调光合作用对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
思考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展开讨论,阐明个人观点。
【拓展·提升】
蓝细菌——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活动6】巩固提升
教材“练习与应用”题目检测和评价教学的形成性,有利于学生达成本节的学习目标。
感谢倾听
请批评指正
THANKS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