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鸡卵的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牛塘初级中学的周小芹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实验课题是《观察鸡卵的结构》。
教材分析
《观察鸡卵的结构》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第五节《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的实验部分。本节课是在介绍完植物,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高等动物——鸟类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而观察鸡卵的结构是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基础,同时为理解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学过植物、昆虫、两栖类等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认识。在能力基础方面已学过如何解剖和观察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能力。在学生认知特点方面,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鸡卵更是吃过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鸟卵的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掌握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操作。
理解鸡卵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能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尝试设计实验观察鸡卵的气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观
1、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喜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2、通过鸡蛋画画和蛋壳画创作,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鸡卵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
探究鸡卵的结构点。
四、实验内容设计
观察鸡卵的结构。
观察鸡卵的气孔。
五、实验方法设计
观察法:在认知鸡卵各部分结构时,采用小组合作观察的方法。
演示法:在学生分小组完成观察鸡卵结构的基础上,老师再一边演示,一边归纳总结鸡卵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实验探究法:在验证卵壳上气孔是否存在时,可采用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创新,富有责任担当,所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展示《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小天天在孵蛋图片,提问:小天天能否孵出小鸡来?导入新课。
知识探究:
活动一:观察鸡卵的结构
学生对鸡卵并不陌生,但对鸡卵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26页鸡卵的结构示意图,4人一组交流鸡卵的结构,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顺序,设计观察方案,合作完成鸡卵结构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最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和学生总结鸡卵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问题启智:
在了解鸡卵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鸡卵的卵壳上有气孔?”从而引出:
活动二:观察鸡卵的气孔
引导学生4人一小组选择实验材料器具,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探究方案的可行性。
在已有一定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想到的实验方案比较多。比如鸡蛋在温水中能冒出气泡来;比如给鸡蛋注射水观察气孔;再如:用干燥的沙子煮鸡蛋,能看到鸡蛋有“出汗”现象等等。都要一一肯定并表扬。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新的实验探究方案:如观察鸡卵结构结束后,把剩下的卵壳小心地去除掉两侧卵壳膜,动作一定要轻,在真的只剩下卵壳后,用钢笔吸取一定量的蓝墨水,注入卵壳内,并加入少量热水,过了一会能看到卵壳外表面有蓝色的小点,从而证明鸡卵气孔的存在。我把这个方法简称为“内染外显法”。
归纳促悟
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两个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绘制鸡卵的结构模式图。
反馈纠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选择练习册《学习与评价》21页第16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拓展延伸
1、蛋壳里的大学问。
(可以治病。治小儿软骨病、胃病、消炎、烫伤、妇女头晕、腹泻、驱鼻涕虫等;可以美容,使皮肤细腻滑润;可以做成饲料,生火炉、养花卉、使鸡多生蛋等)。
2、展开想象,趣味作画
a.同学们可以在鸡蛋壳上大胆地设计,画出自己最有创意的图案。
b.同学们也可以将每天家人早餐后的蛋壳收集起来,进行创作。
然后通过自评、他评、总评,最终将富有创意的作品发布在学校的校园网,供同学们欣赏。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依据课前的教学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启智促悟”教学模式,由《爸爸去哪儿》节目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合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促进领悟,也能通过适量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观察鸡卵气孔的实验中,在介绍“冒泡法”、“出汗法”等常见的方法外,还能创新“内染外显法”,这个新方法不仅能节约实验材料,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操作也简单,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两层卵壳膜的重要作用。在拓展延伸环节,也能将生物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以期达到教学最本质的目的。
45分钟很短暂,但是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想上好45分钟的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准备,包括研究教材和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准备探究实验的材料,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同样要上好一堂生物课,关键还在于创新,创新源于生活,源于思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