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7 07: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现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常见的自然现象
选择性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臭氧(平流层);氧原子(高层大气)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散射 空气分子,尘埃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紫光波长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反射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被加热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因此,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湿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其方向与地方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中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空气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
高空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
近地面空气上升,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
空气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凹
拓展:
近地面和高空各点气压大小判断
(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
(2)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压值越低。
(3)同一水平高度等压面上凸起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如上图中近地面b为高压,c为低压,高空中d为高压,a为低压。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比较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于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对风的影响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是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计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不同高度的风的受力状况和风向
风的类型 作用力 风的受力及风向(北半球)
名称 方向 受力分析 风向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受二力作用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受三力作用 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要点一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昼夜温度差异而引起,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称为海风(如图a),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陆风(如图b)
2.山谷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增温快,空气密度小,而山谷上方,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慢,密度仍很大。因此,山谷的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古风(如图a)。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温度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如图b)。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至于下沉距离之外
要点二 等压线与风
1.风力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任意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过该点作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用来表示水平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度到45度,画出实线箭头,该箭头为该点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