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05: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1.分析白莽、柔石人物形象,理解五烈士的“初心”,感受作者悲愤。
2.理解写作意图,学习烈士牢记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
【教学重点】
“白莽”、“柔石”人物分析,理解先烈的初心,感受作者的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
1.柔石“迂”的内涵理解。
2.写作意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导入
2.写作背景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zhuan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即1933年2月8日,先生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3.人物介绍
柔石: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1.题目解说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2.主要内容
一、交代写作目的,重点回忆与白莽的交往过程
二、详写与柔石之间的往来,略写对冯铿的印象
三、叙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二人不久被捕之事
四、叙述柔石等青年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心情
五、抒发悲愤情感,揭露社会黑暗,呼应开头
二、初读
3.据注释了解典故
(1)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肯。朱棣问方孝孺说如果不起草诏书,“汝不怕夷九族耶”?方孝孺答道:“即夷十族何妨?”结果不但把九族也灭掉了。最终,因此事被牵连杀害的人多达847人。
(2)高僧“坐化”
《说岳全传》关于高僧“坐化”的情况大致是:秦桧为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抗金前线召回。回杭途中,岳飞作了噩梦,预感不详。途经镇江时便去找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释梦。道悦劝岳飞出家或逃走,但是岳飞未听,回杭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岳飞死后,秦桧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时说了什么。回答说岳飞说了“悔没有听道悦的话”。秦桧便又派何立去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就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坐化”了。
(3)向子期思旧赋
向子期,向秀,字,子期,魏晋时期 文学家。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处在司马政权的高压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写得短而隐晦,全文只有一百几十个字。
(4)“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曰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记念”的内涵。
(1)课本注释: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2)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后一段“纪念我们的战死者”。
(3)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中本来就存在着“记念”与“纪念”词语并用的现象。
(4)鲁迅先生曾将“大彼得象”订正为“大彼得像”,但偏偏对“记念”一词仍保留旧版,没有改动。
(5) 将两个“记”“纪”一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所选用的“记”为言字旁,正所谓“言由心生”“心由情生”,足可见鲁迅先生的“记念”文,不同于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在公开场合当众发表的“纪念文”,这是属于鲁迅先生个人的内心情感的记录。因此,“记念”的文章一定会因为其中注入的深沉情感而真挚动人。
三、研读
2、参考背景,通读文章,发现“记念”何者?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 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形式不断斗争。“左联”,也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如此背景之下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他们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噩耗传来,身为“左联”常委的鲁迅先生,悲愤难抑,当即写下了两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时隔两年,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鲁迅先生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写下这篇纪念文章。
这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刚好可以得到印证。因是被秘密杀害,连五烈士死亡的具体时间不确定,只知是同时遇害。又因“不敢”“不愿”“不屑”诸种原因,没有哪家报章杂志就此事进行刊载。前面提到的鲁迅先生当即创作的两篇文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是在秘密出版的《前哨》上发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更是拿到国外的杂志上才得以发表。
3.鲁迅先生对五烈士纪念,但回忆重点明显在和自己较熟识的白莽以及最信任的柔石身上。而且对于五烈士的回忆从白莽起,又以白莽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白莽这个人物有何特殊呢?
关键在一个人物彼得斐的身上。他与白莽只见过三次面,但这个“和自己年轻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白莽亲自来送《彼得斐传》原书。只因不喜欢“国民诗人”而故意曲译为“民众诗人”,甚至还因“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而直接写信给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初印象,这个“看去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黑黑的”青年作家多么爱憎分明、率直坦诚啊。
第二次,是在鲁迅先生将自己所珍藏的彼得斐的两本集子送与白莽后,白莽又译了诗送来。足见他的勤奋好学。
第三次则是在白莽“又一次的被了捕”而释出后的见面,虽然不得已在热天穿着厚棉袍,窘迫万分却丝毫掩盖不了白莽的积极乐观。
三次简短的会面,却完整呈现出一个“中国式的彼得斐”鲜明的个性和永恒的革命斗争精神的形象。
4.作者对柔石为何写得那么真切?柔石是怎样的人?
(1)原因:柔石是鲁迅先生在上海时“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正因为往来很多,对于柔石鲁迅先生也是最为了解的,回忆也是最为真切的。
(2)特点:
①柔石有点“迂”。“迂”?!是呀,作为英雄,作为烈士的他也是普通人。文章中有很多真实的细节,都是体现。自己借钱来做印本,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也都自己做。将自己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书店来希望能收回几文钱,还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柔石的“迂”,“迂”得执拗,但却敢于承担,也正是“硬气”。而当“我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的“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后面即便怀疑减少了,但“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足可见他的“迂”,迂得不切实际,但却天真单纯。终于敢和女性朋友一同走路但却一定要保持三四尺距离的渐渐改变起来的“迂”,却愈发地让人感到迂得可爱了。
②柔石“硬气”。当他坚定地计划改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简洁的说道“只要学起来”!又是一声多么硬气的回答啊。后面被捕,通过传出的写给同乡的信,可以看到柔石坚决不说出鲁迅先生的地址,对朋友如何之义气,对死亡如何之勇敢无畏,这让鲁迅先生也忍不住直接感叹,“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是柔石。在人民群众中、在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道德,都使柔石成长了一个勇敢追求自由与真理的人!
③如果说鲁迅先生眼里白莽是中国彼得斐,那柔石应该就是“当代的方孝孺”了。新帝威逼却坚决不从,大义凛然,慨然赴死,是他的硬气,但不肯顺势而为,不知变通,而牵连十族被灭,又是他的“迂”。又或者“迂和硬气”在他们的身上应该是一个形容词,都是执着坚定、宁死不屈的代名词。不能忽视的是,对于柔石的回忆最后还提到了冯铿。鲁迅先生虽写得很简略,但确是重要的一处信息,“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表面写对冯铿的印象,但实则还是写柔石,涉及烈士的择偶观,他不看重外表。同时也为后文刚遭到逮捕后,“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埋下伏笔。
5.细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是如何表达来“记念”?
回忆(叙事):第1节第2段到第4节末部分。
抒情、议论:在第1节首段和第5节以及第4节中的部分文字
(1)直接表达记念: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
(2)间接表达记念:
第一,借助诗歌。
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挈妇将雏句则是鲁迅先生现实生活的写照。而造成家庭逃难、慈母思儿、百姓不安的罪魁祸首就是这动荡的社会。颈联“忍”和“怒”是鲁迅先生情感的直接体现,自己的很好的朋友,中国的好的青年就这样含冤成新鬼,我也只能压抑内心的愤怒用诗歌与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对抗。然而吟罢这首悼念诗却发现根本无处发表,最后以景色作结,如水的月光冰冷只能照着身着黑衣的我,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第二,借助典故。第五节中鲁迅先生说自己如今终于读懂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在残酷的现实和高压的政策面前,向秀没有办法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只能借简短的文字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追忆和惋惜。这不正是此时鲁迅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三,借助木刻。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鲁迅先生只能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夫人名为《牺牲》的木刻,来表达对于柔石的怀念,《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还是幼儿的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实际上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在了战线上。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只有两个,一个是在朝华社主要成员的柔石,一直很积极地从事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来扶植刚健质朴的文学。不排除柔石生前也对于这幅版画非常熟悉的可能。二是柔石被捕后关于鲁迅消息的各种传说也变多了,连母亲也因此急的生了病。可见不能公开记念,这幅版画确是最好的选择了。
第四,借助特殊标点。在忽然得到柔石等人遇难可靠消息后,鲁迅先生写到“原来如此!……”感叹号和省略号连用,足可见情感的强烈,悲愤之情已达到顶点。感叹的是“身上中十弹”烈士死亡之惨烈,连夜秘密残忍动手可见国民党反动派之凶残。而高压之下“无写处”烈士遇难的消息只能省略。
第五,借助修辞。比如“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两个句子中鲁迅先生愤怒地无奈地将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下毫无言论自由的恐怖政策比作严丝合缝的罐头,将由烈士鲜血淤积而成的过去三十年的斗争历史比作密不透风的泥土,鲁迅先生只能通过委婉含蓄地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烈士的追思之情。不懈努力之后的挖的“小孔”也只是让自己暂时得以喘息。
6.既然是要记念,且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记念,那又为何说“为了忘却的纪念”呢?题目中这组看似矛盾的关系要怎样理解呢?
(1)相关语句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2)“忘却”是否等于逃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叙写柔石从被捕到遇害的经过时,鲁迅先生有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里面的高僧正在寺内讲经,一看奉命追捕他的差役到达寺门,就立即选择坐化。紧接着鲁迅先生说道“我不是高僧,我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于是就逃走。”可见无论是“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还是“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实则都是为了保存生命,从而继续战斗!毕竟黑暗的现实,“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文化氛围”,“由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而成的令人无法喘息的反革命围剿”需要有人扛起斗争的大旗,带领更多的人们积极斗争。再回过头来品读“忘却”的句子。
第一个“忘却”,是指要将烈士惨遭迫害而带来的悲哀摆脱,开始新的战斗。第二个句子中,正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让“夜正长”,那革命者的斗争之路也更加漫长。与其扼腕叹息,悲愤不已,那还不如化悲痛为力量,即刻开始战斗。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战斗者,记得烈士的牺牲,投身到战斗洪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小结]
对于冯铿、李伟森、胡也频,鲁迅因不太熟悉的缘故,所谈不多。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同样体现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1.资料拓展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学组织。组织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左联”成员。
2.鲁迅在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至于原因是否相同,各人看法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