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补短选择题专练(5)题型:表明类--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复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补短选择题专练(5)题型:表明类--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复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8 18: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补短(5)
(题型:表明类)
一、单选题
1.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公元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一状况出现表明
A.人口数量急剧膨胀 B.藩镇割据经济混乱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均田制遭到了冲击
2.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君主专制权威不断强化 B.儒家治国思想不合时宜
C.等级制度受到强烈冲击 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3.秦汉官僚政治经历了由秦代的“王侯将相”到汉初的“布衣将相”的转变,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汉初治国思想的变化
C.儒学地位的提升 D.贵族政治进一步解体
4.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下令“审官院以近地二年半以上,远地二年以上权与差替,不为永例”。这一诏令表明宋朝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完善了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C.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 D.官员选任制度发生了异变
5.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
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维护中央集权的主要工具
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D.以宣传儒家道德作为目的
6.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7.1840年3月,美国商人因担心英国侵略中国会影响其在华贸易,要求林则徐准许美国商船及时完成进口交易,林则徐则在其批复中说“尔米利坚并非英夷属国,何至一闻该夷不许船来之……甘听英夷指挥,不敢贸易.天朝官府正喜得以省事”。这一言论表明林则徐
A.对西方认识尚不够全面
B.揭露了英美狼狈为奸的实质
C.外交应对举措有理有据
D.试图利用美国力量制衡英国
8.蒋廷黻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两次鸦片战争时存在于中国士大夫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协定关税,不反对租界;他们反对的是五口通商,反对长江通商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现象表明士大夫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C.不支持清政府卖国行径 D.缺乏近代国家观念
9.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东王、北王、翼王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材料表明
A.《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难以实行
B.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追求享乐,搜括百姓财富
C.太平天国运动丧失了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D.《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广大农民愿望的空想
10.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 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11.下表中的材料主要表明
时间 表现
1894-1913年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1895-1913年 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 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A.上海已成为了轻工业发展的中心 B.民族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D.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2.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 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 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1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14.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这一认识
A.正确判断了当时的国内形势 B.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C.表明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D.有利于反“围剿”斗争
15.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 材料表明
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国民政府已有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6.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 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百分比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A.是由普选产生的 B.有制定法律之权
C.具有广泛代表性 D.选举的依据是1954年宪法
17.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往从多注重政治的“小外交”日益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的“大外交”。这一转变表明,我国外交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致力发展多领域外交
C.践行了“不结盟”的理念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
18.“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材料表明
A.雅典政治生活中已实现人人平等 B.雅典直接民主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C.雅典精英阶层的参政权受到限制 D.雅典的民主政治潜藏着危机
19.苏格拉底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竭力维护公民权利 B.振奋城邦的社会使命感
C.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D.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失望
20.《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 B.可有效防范个人专权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
DDDCC DADAC CBCBC CBDBB
1.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中叶后,政府可授田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的是均田制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AC项是影响是均田制遭到破坏的因素,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D项。
2.D
【详解】
材料“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亲属相为容隐”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司法审判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等级制度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由秦代的“王侯将相”到汉初的“布衣将相”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封建官僚政治逐渐形成,贵族政治逐渐解体,故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古代选官制度的改变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汉初治国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儒学地位的提升,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4.C
【详解】
根据材料“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权与差替,不为永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大量的冗官,材料反映的正是缓解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的措施,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央如何加强地方管理的问题,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5.C
【详解】
根据“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得出,戏曲通过剧目的表演,把儒家的道德教化融入其中,因此反映出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的文化需求,排除A项;戏曲不是主要工具,排除B项;戏剧的目的是娱乐大众,道德教化只是客观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体现的是以世袭为特征的贵族政治,材料“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体现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政治,因此D项正确;ABC项不属于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排除。故选D项。
7.A
【详解】
材料显示林则徐不懂美国商人关心本国正当商业利益的事实,不但没有借此契机拉拢或者利用美国,反而视对外贸易为上国恩赐,轻视国际贸易,依旧秉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思路,反映林则徐对西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实质,排除B项;“有理有据”的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认识不全面,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也不是林则徐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
根据“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协定关税,不反对租界;他们反对的是五口通商,反对长江通商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可得出,中国的士大夫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置国家主权于不顾,而只顾及天朝上国的颜面,D项正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材料的主旨相反,排除AB项;从材料中“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协定关税,不反对租界;”可得出他们对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不反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根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可得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不可能实行平均主义,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难以实行,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而让农民正常交税,排除B项;“丧失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想要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颁布的诏令之多、范围之广、且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充分说明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C项正确;变法内容并非没有针对性,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变法准备是否充分,且很多措施并非没有远见,排除B项;变法措施中改革科举、发展农工商业、文化教育等措施在当时是必要的,符合国情,说变法措施脱离国情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而材料数据显示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上海成为轻工业发展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一战期间,排除。故选C项。
12.B
【详解】
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证明当时辛亥革命宣扬的思想观念并未得到民众的回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非对新政的评价,而且部分民众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说明其并不赞成废除帝制,排除A项;C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对比中西方的服饰,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当时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罢了。这说明吕思勉认为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并没有说“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服饰西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根据“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可以看出,当时中共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取得胜利,并夸大了这次胜利的用用,而事实第五次反“围剿”并没有胜利,说明当时存在“左”倾错误,B项正确;“正确判断”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排除C项;这种认识不得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
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再根据题干“重工业建设计划”、“建立后方战略基地”、“国防工业”等,说明当时国民政府已有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故C项正确;题中的时间是1935年,此时日军已进攻华北,材料中表达的是国民政府为抗战而作的部署,不能说明其大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A项;题中涉及的地区为湖南、江西和湖北等地区,不是西部地区,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地区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
由材料来看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成分复杂,这说明它有广泛的代表性,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先是地方各级人大召开,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由全国人大制定宪法,排除AD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17.B
【详解】
材料中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反映了“大外交”的宽领域性,表明我国外交致力于发展全方位的多边关系,B项正确;早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我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束缚就已实现,排除A项;“不结盟”是不与任何国家缔结同盟,材料信息不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的“大外交”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平台,不能说明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D项。
18.D
【详解】
雅典人认为抽签选举是神的旨意,这势必导致不论抽签结果如何,必须遵守,而抽签选举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无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潜藏着危机,D项正确;雅典是奴隶社会,政治生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政治,排除A项;材料意在说明的是抽签选举的弊端而非直接民主形成的集体暴政,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
根据“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他自己不断的对城邦提出批评,是为了维护城邦,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排除A;当时雅典已经是民主政治,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的失望,排除D。
20.B
【详解】
根据“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得出《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可有效防范个人专权,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C项是《查士丁尼法典》,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