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图: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在评价王衰、张子侨等人的赋作时早
就指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议代最为流行的说
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说:“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
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也说辞赋是
继承《诗经》的。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楚辞》。
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文心雕龙·辨骚》
说过,“自《风《雅》接声,莫或抽绪,奇文都起,其《离骚》哉!”“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
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刘腿所谓的“论其典诰则如彼”,是指《楚辞》中
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如“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祇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
伤羿浇之颜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壁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
也。观兹四事,同于《风城雅》者也”。刘氏所谓的“语其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
“狷狭之志”,则接近于战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
《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了战国诸
子的影响。
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华夏文化因素,并以华夏文化为尚。《诗经》对屈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楚辞》中也有丰富的华夏文化的因素。屈原身为大夫,官职左徒,主管地方行政和教育,在楚国还兼大巫师,属楚
国最高层次的文化人,他的弟子宋玉等人亦然。因此其能创作出楚文化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卓越文学作品就在
情理之中了
我们不妨来考察《楚辞》对于《诗经》“赋”的创作方法的学习和继承关系。笔者曾作《论辞赋的铺陈方法》,指出
铺陈方法有并列式段落式、递进式、散布式四种。这种辅陈复沓正是《诗经》赋、比、兴、风、雅,颂之“赋”的实质。
【高三考前押题卷·语文·第1页(共8页)】
可日
0000000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决定了赋体文学和《诗经》之间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错,应该是“指出了赋体文学和《诗经》之间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
B项,“关键因素”错,原文只说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未指出这些因素是不是关键因素。C项,“均与《诗经》相同”错,原文是“刘
勰认识到《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
2.B(文章第三段从楚文化的发展和屈原及其弟子的身份两个角度,分析了《楚辞》为什么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
3.C(C项,强加因果。屈原的作品被称为屈赋是因为“辞赋一体”。)
4.B(B项,“表明方言本身也有生命力”斯章取义。材料二写李翠文的事例重在强调她仍能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使她感到很幸
福,进而说明乡音牵动游子心,保护乡音很重要,并不是要说明方言本身有生命力。)
5.B(A项,“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应以地方方言为主体”错,于文无据。C项,“老派太原话又分10多个不同的方言点”错,原文说的是
“选取10余个方言点”,不是说“太原话分10多个不同的方言点”。D项,“更有助于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错,原文只是说“独具中国
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且“有助于公众的沟通、交流”和“有助于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之
间不存在递进关系。)
6.①中央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②社会组织或机构配合地方
传统文化的推广,通过举办多种活动,积极推动方言的运用、传播和传承。③发展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中国方言库,系统地对
方言文字、发音进行整理和保存。(每点2分,意对即可,的情给分)
7.C(“关于生死的思想斗争也异常激烈”错误,“爷爷”沉默不语是在思考如何让敌人上钩,而不是在生死方面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这不符合“爷爷”的勇敢精神。)
8.①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擅长堪舆术,有娴熟的临摹古画技艺;②沉稳老练,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利用堪舆师的身份,巧妙与
敌人周旋:③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利用当地的暴雨山崩与敌人同归于尽,嘱附儿子将国宝献给国家。(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
给分)
9.①增强了故事的其实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小说中间部分交代大青山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后面的“山体坍塌”情节做了铺垫;
③结尾处补充交代山体坍塌的结果和《起蛟图的下落,使枚事情节更完整,主题更凸显。(每点2分,意对即可,的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
與返正于江陵。)
11.C(“其后历代职责均没有变化”错误,西汉时,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隋唐时期,刺史已经不再担任监察职责。)
12.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好樗蒲”判断,“仅能识文断字,又喜欢赌博”和“只能依靠卖草鞋维持生计”之间不
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13.(1)我将要扫荡平定中原地区,(如果)没有刘裕这样的人,(那)就没有人可以任用了,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域平定之后,我们再讨论
对他的处置吧。(“平荡”“俟”“别议”各1分,句意2分)
(2)您兴复晋朝,功劳高权位重,现在的情势,您怎能一味自谦,而去做一个镇守藩地的将军呢?(“勋高位重”“居谦”各1分,反问
句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初,彭城人刘裕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刘翘客居于京口,家庭贫国,就想把刘裕丢弃。同郡人刘怀散的母亲是刘裕的姨母,
生下刘怀敬还不满一年,跑去刘翘家把刘裕救了回来,断掉刘怀敬的乳汁来喂养刘裕。等到刘裕长大后,他异常剪敢健壮且有大志
向。他仅仅能识文断字,依靠卖鞋来雏持生计,而且文爱好名樗蒲的博戏,被同乡人所轻视。东晋大将刘牢之征讨孙思时,征召刘
裕做了他的参军事。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叛乱执政后,刘裕入朝规见桓玄。桓玄对他的司徒王谧说:“刘裕气度不几,应该是人中
豪杰。”柜玄的皇后刘氏,有智慧,善鉴识人,地对柜玄说:“刘裕气宇轩昂,眼神顾盼非同凡人,恐怕最终不肯居于您的手下,还不如趁
早杀掉他。”桓玄说:“我将要扫荡平定中原地区,(如果)没有刘裕这样的人,(那)就没有人可以任用了,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城平定之
【高三考前押题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