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材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先给出速度的定义,讲解其物理意义,再通过做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在物理课本中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这个探究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及自学式相结合。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新课程带给全体师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理学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简单计算。
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
【实验器材】 班班通、小球、秒表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策略】
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奔跑中的骏马和爬行中的蜗牛。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快慢一样吗?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小游戏]:击鼓传球。
[设疑]: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学生看图分析]: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巩固练习]:播放视屏刘翔2014年刘翔110米跨栏得冠视屏。
[设疑]: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呢?
[过渡]:小游戏 击鼓传球。
[思维拓展、多媒体展示]:观察与思考:汽车和飞机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汽车和飞机哪个快?
(2)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学生阅读课本44页,认真完成下列思考题。
对照学案,完成自学指导一:
[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
叫做速度
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
[讲解] (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学生练习] 15m/s= ___km/h;1 = m/s
[例题讲解]认真学习 P45 例题,再完成下面的一道应用题(4分钟)
练习题:右图描述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情形.如果速度不变,该汽车到达上海还需要什么时间?(强调格式)
已知:已知:s=180 km v=100km/h
求:求: t =?
解:解:t = s/v
= 180km/
100km/h
=1.8 h
答:汽车到达上海还需要 1.8 小时。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 多媒体展示]: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指导三
[ 教师讲解]: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
[学生活动]: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
[讨论]: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讲解]: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
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如图7-20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
[讨论]: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
三、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及应用。
3、匀速直线运动吗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作业 P48第2~5题
五、教学反思
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种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是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的继续加强。
板书设计: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1. 物理意义
2. 公式
3. 单位
三、运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