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8 10:17: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曹刿论战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曹刿( ) (2)又何间( )焉 (3)玉帛( ) (4)小信未孚( )
(5)望其旗靡( ) (6)肉食者鄙( ) (7)公与之乘(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 (5)小惠未遍 (6)牺牲玉帛
(7)弗敢加也 (8)必以信 (9)小信未孚
(10)神弗福也 (11)小大之狱 (12)必以情
(13)忠之属也 (14)可以一战 (15)公将鼓之
(16)公将驰之 (17)既克 (18)一鼓作气
(19)再而衰 (20)三而竭 (21)彼竭我盈
(22)夫大国,难测也 (23)惧有伏焉 (24)望其旗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战则请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何以战 可以一战
D.小信未孚 必以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辨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3)一鼓作气,再而衰 古义: 今义:
★文学常识
6.《曹刿论战》选自《 》,记叙了我国历史上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塑造了
和 两个人物形象。
7.《左传》,即《 》,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 所作,该书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名句默写
, ,必以信。
9.夫战,勇气也。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10. , ,故逐之。
11.《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的句子是:“ , , 。”
12.《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 , 。”
★句子翻译
1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8.夫战,勇气也。
1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阅读赏析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0—23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
(2)小大之狱 狱:__________
(3)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4)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2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23.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二、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4—26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2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26.“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
参考答案
1.(1)guì(2)jiàn(3)bó(4)fú(5)mǐ(6)bǐ(7)chéng
2.(1)参与(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凭借(4)安身(5)遍及,普遍(6)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7)虚夸,夸大(8)实情(9)使信服(10)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11)指诉讼案件(12)诚,诚实。这里指诚心(1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4)可,可以;以,凭借(15)名词用作动词,击鼓(16)驱车追赶(17)已经(18)鼓起(19)第二次(20)穷尽(21)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2)推测,估计(23)埋伏(24)倒下
3.C【解析】A.名词,原因,缘故/连词,因此,所以 B.动词,跟随/动词,听从,顺从 C.介词,凭、靠
D.名词,信用/名词,实情。故选C。
4.D【解析】A.介词,凭、靠 B.助词,的 C.连词,即使 D.代词,代指曹刿/代词,代指齐师。故选D。
5.(1)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正义事业现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
(2)指诉讼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3)第二次 表重复
6.左传;齐鲁长勺之战;曹刿;鲁庄公
7.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
8.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9.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10.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1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12.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13.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4.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5.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对上天说话。
16.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17.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18.作战,靠的是勇气。
19.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20.(1)参与 (2)诉讼事件(或:案件) (3) 赐福,保佑 (4)倒下
21.(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2.A【解析】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不是“人格卑鄙”,而是“见识浅陋”。
23.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晋和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不去。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因情况危急而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24.D【解析】A.觐见/见识/遇见/见解; B.信用/信用/音讯/随手(信手);C.乘坐(一辆战车)/乘着/趁着/趁着;D均指“军队”,故选D。
25.【甲】【解析】【乙】中的“判断齐军搬走了伏兵”错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
26.弦高本市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一参考译文】秦穆公派出军队攻打郑国,(军队)经过周国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去西边贩卖牛,在周郑两国之间的路上遇到了秦国军队,于是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礼相待,使秦军退去(指让秦军怀疑郑伯已做好防守准备),用这样的方法让郑国得以保全。
【材料二参考译文】当时(指汉武帝时期)汉军正在边疆抵抗匈奴入侵,卜式向皇帝上书,希望交纳一半的家财来资助边疆战事。皇帝派使者去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回答说:“我从小放羊,不熟悉为官之道,不想做官。”使者又问:“(那)先生您想要什么呢?”卜式回答说:“天子想要诛杀匈奴,我认为贤人应该因节操(指为国而战)不顾性命,有钱财的人应该上缴钱款,这样一来匈奴就会被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