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7·益阳)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2.(2017·苏州)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3.(2017·上海)关于化学反应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元素存在形态发生改变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中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可能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和
4.(2017·六盘水)关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蓝色,产生大量气泡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5.(2017·海南)英国化学家亨利 卡文迪许是燃素说的信仰者.1766年,他用铁、锌、锡等六种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作用制得“可燃空气”.并将其表示为:
用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空气”是从金属中分解出来的
B.上述六种金属包括铜
C.“可燃空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6.(2017·呼和浩特)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7.(2017·鄂州)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投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
①滤液M中一定含有硫酸铁,可能含有硫酸和硫酸铜;
②在滤液M中放入一块刚打磨过的锌片,一定有置换反应发生;
③向滤渣N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④当滤液M中含有硫酸铜时,滤渣N中一定没有氧化铜
其中一定正确的说法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7·苏州)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CO+O2 2CO2 B.H2CO3 H2O+CO2↑
C.NaOH+HCl═NaCl+H2O D.2Al+6HCl═2AlCl3+3H2↑
9.(2017·宝应模拟)下图是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 A,B 两物质质量比为 1:1
C.该反应中涉及两种氧化物
D.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0.(2017·日照)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滤渣中所含物质不可能的情况是( )
A.可能有银和铜,没有锌 B.可能只有银,没有铜和锌
C.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D.一定有银、没有锌,可能有铜
11.(2017·滨州)有X、Y、Z三种金属,其中Y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Z浸入X的盐溶液中,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Y、X、Z D.Z、X、Y
12.(2017·常州)向盛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M和溶液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锌有剩余时,M中一定有Fe、Cu和Zn
B.锌有剩余时,N中一定没有FeCl2和CuCl2
C.锌无剩余时,M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
D.锌无剩余时,N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13.(2017·通辽)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铁
B.b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
C.c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锌
D.d点所得固体为银、铁和锌
14.(2017·宝应模拟)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二、填空题
15.(2017·贺州)在做金属化学性质探究实验时:
①已知金属A和B能够发生如下反应:Zn+ACl2=ZnCl2+A B+ZnCl2=BCl2+Zn判断Zn、A、B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
②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
16.(2017九下·江阴期中)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将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2017·平南模拟)向AgNO3、Cu(NO3)2、Mg(NO3)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无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
18.(2017·揭西模拟)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的铁、铜混合物中,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7是实验过程生成气体或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填标号).
19.(2017·椒江模拟)在实验课中,各小组作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1 2 3 4
实验操作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炼出铁和铜.经思考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设法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
则固体C是 ,操作③的名称是 ,实验中所加的过量金属粉末是 .
三、综合题
20.(2017·威海)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戍银”(即单质锏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 .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
21.(2017·沭阳模拟)A~I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只略去反应①的部分产物).其中B是紫红色金属,D、F为黑色固体,H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请回答:
(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A的化学式为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B位于铁的 (填“前面”或“后面”)。
(3)G的化学式为 ,它不具有的性质有 (填字母)。
A.酸性 B.还原性 C.毒性 D.助燃性
四、实验探究题
22.(2017·北京)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 【实验1】制备气体 【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锌粒,右管盛有稀硫酸 Ⅰ.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 Ⅰ.光照引燃白磷 Ⅱ.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
(1)实验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 ;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h0、h1表示).
五、计算题
23.(2017·通州模拟)为研究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某学习小组称取该样品10g,向其中逐滴加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10g样品中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含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解释正确;
B、由于元素守恒,化学反应不能改变了元素种类,所以“点石不能成金”,故B解释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C解释正确;
D、“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了灭火的目的.故D解释正确
故选B.
【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的化学问题,应用化学相关知识解答此题.
2.【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生铁和钢;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解: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故A正确;
B、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
C、铁制品锈蚀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C正确;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进行分析;
B、根据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C、根据铁制品锈蚀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
D、根据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存在形态发生改变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是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化合反应中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可能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A、“可燃空气”是从金属从酸中置换出来的,故A错误;
B、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之后,不会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错误;
C、“可燃空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故C正确;
D、金属和酸生成氢气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于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A错误;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滤渣中是否有CuO,故B错误;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滤渣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C错误;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液中含有稀硫酸,铁、氧化亚铁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硫酸会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①铁会与硫酸、硫酸铜转化成硫酸亚铁,所以滤液M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和硫酸铜,故错误;②锌的金属活动性排在铜、铁、氢之前,所以在滤液M中放入一块刚打磨过的锌片,一定有置换反应发生,故正确;③滤渣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向滤渣N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故正确;④加入的硫酸不足以将氧化铜完全反应时,所以当滤液M中含有硫酸铜时,滤渣N中一定没有氧化铜,故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硫酸会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依据题中的选项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A、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产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错误;
C、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错误;
D、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D.
【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A不符合题意;
B. 参加反应的 A、 B 两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1:1,质量比为71:18,B不符合题意;
C.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该反应中涉及一种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微观图形的解题技巧分析,解答微观图时可先根据图形定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根据置换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根据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Zn>Cu>Ag,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硝酸铜未反应完或没有参加反应,锌一定反应完了,硝酸银可能反应完了可能有剩余,此时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综上所诉本题选C。
本题选C.
【分析】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如果锌足量,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11.【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Y能与稀硫酸反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了金属Y的活动性大于X、Z;将Z浸入X的盐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金属Z的活动性比X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X、Y、Z三种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Y>Z>X.
故选B.
【分析】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说明金属活动性处于H之前;金属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新的金属,说明新的金属的活动性不如金属活动性强.利用这些变化的规律性,对金属X、Y、Z的活动性进行对比.
12.【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盛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会先与氯化铜反应,再与氯化亚铁反应,所以锌有剩余时,M中一定有Fe、Cu和Zn,N中一定有ZnCl2 ,一定没有FeCl2和CuCl2;锌无剩余时,锌无剩余时,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可能与氯化亚铁反应,所以M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N中一定有ZnCl2,可能FeCl2、CuCl2;D错误。
本题选D.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
13.【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a点所得固体为硝酸银和锌反应生成的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b点时硝酸银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没有反应的硝酸亚铁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点时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d点所得固体为反应生成的银、铁和过量的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锌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
14.【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会迅速放出氧气,氧气的质量随过氧化氢的质量增加而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最后的质量不可能为0,B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开始时由于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压力变大,当反应完时,这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气压变的最大,结束后不再反应,这时温度变低,气压变小,C符合题意;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但氯酸钾受热分解,质量减少,总质量变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氢制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磷燃烧等知识。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5.【答案】B>锌>A;Fe+H2SO4=FeSO4+H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①根据Zn+ACl2=ZnCl2+A 可知,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A;由B+ZnCl2=BCl2+Zn可知,B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因此Zn、A、B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B>锌>A;②由于铁位于氢的前边,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了氢气,所以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答案为:(1)B>锌>A;(2)Fe+H2SO4=FeSO4+H2↑.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可知,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答案】4Al+3O2=2Al2O3;化合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该反应满足化合反应多变一的条件,属于化合反应,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故答案为:4Al+3O2=2Al2O3,化合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
【分析】根据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判断反应基本类型;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17.【答案】Ag;Fe2+ 、Mg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向AgNO3、Cu(NO3)2、Mg(NO3)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无气体生成,说明铁不过量。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 、Mg2+ 。
故答案为: Ag;Fe2+ 、Mg2+。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分析解答。
18.【答案】Fe+2HCl=FeCl2+H2↑;A、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增加,当铁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随着铁的反应,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不断减小,当铁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铜,质量不再减小.所以AC正确.
故答为:Fe+2HCl=FeCl2+H2↑; A、C.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反应过程来分析,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中的氢.
19.【答案】铁;过滤;锌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固体C能被磁铁所吸起,应是铁.由于金属活动性是锌>铁>铜,当加入过量的锌粉时,过量锌粉与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反应后,将溶液中的铁、铜全部置换出来,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适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能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③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③为过滤操作.
故答为:铁;过滤;锌.
【分析】根据题意,固体C能被磁铁所吸起,应是铁,根据提炼出铁和铜流程图,结合溶液的成分及金属的活动性,当加入过量的锌粉时,过量锌粉与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等的混合溶液反应后,将溶液中的铁、铜全部置换出来,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③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③为过滤操作.
20.【答案】(1)①②;CaCO3 CaO+CO2↑
(2)Fe+CuSO4=FeSO4+Cu;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
(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是(或属于)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①②,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①②,CaCO3 CaO+CO2↑;(2)Fe+CuSO4=FeSO4+Cu,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是(或属于).
【分析】(1)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2)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3)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4)根据合金的定义进行分析.
21.【答案】(1)H2O2;分解
(2)后面
(3)CO;A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B是紫红色金属,D、F为黑色固体,H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B是铜,C是氧气,H是水。(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A的化学式为H2O2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B位于铁的后面。(3)G的化学式为. CO ,它不具有的性质有A.酸性。D.助燃性。
【分析】物质的推断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找出突破口,然后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未知物质或被检验的样品中所的物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相互转化是解题关键。本题主要是根据氧气的制取原理为突破口进行推断。
22.【答案】(1)Zn+H2SO4=ZnSO4+H2↑;关闭K1
(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 ×100%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为使反应停止,关闭K1,左管中产生的氢气无法排除,管内压强变大,将稀硫酸压回到右管中,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右侧管中压强变小,打开K2,右侧水进入左侧管中,右管中液面下降;被吸入左侧的水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假设管的横截面积为s,所以最终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 ×100%.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关闭K1;(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 ×100%.
【分析】(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为使反应停止,从将药品分离角度分析;(2)白磷会消耗氧气,使右侧管中压强变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氧气体积÷空气体积.
23.【答案】解:设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 H2↑
65 2
x 0.1g
X=3.25铜的质量:10-3.25=6.75g答: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为6.75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气的质量可计算出锌的质量,由于铜和稀硫酸不反应,除锌外剩余金属就是铜,即可计算出铜的质量。
1 / 1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7·益阳)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含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解释正确;
B、由于元素守恒,化学反应不能改变了元素种类,所以“点石不能成金”,故B解释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C解释正确;
D、“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了灭火的目的.故D解释正确
故选B.
【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的化学问题,应用化学相关知识解答此题.
2.(2017·苏州)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生铁和钢;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解: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故A正确;
B、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
C、铁制品锈蚀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C正确;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进行分析;
B、根据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C、根据铁制品锈蚀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
D、根据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进行分析.
3.(2017·上海)关于化学反应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元素存在形态发生改变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中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可能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和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存在形态发生改变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是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化合反应中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可能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4.(2017·六盘水)关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蓝色,产生大量气泡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5.(2017·海南)英国化学家亨利 卡文迪许是燃素说的信仰者.1766年,他用铁、锌、锡等六种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作用制得“可燃空气”.并将其表示为:
用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空气”是从金属中分解出来的
B.上述六种金属包括铜
C.“可燃空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A、“可燃空气”是从金属从酸中置换出来的,故A错误;
B、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之后,不会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错误;
C、“可燃空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故C正确;
D、金属和酸生成氢气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6.(2017·呼和浩特)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于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A错误;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滤渣中是否有CuO,故B错误;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滤渣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C错误;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液中含有稀硫酸,铁、氧化亚铁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7.(2017·鄂州)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投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
①滤液M中一定含有硫酸铁,可能含有硫酸和硫酸铜;
②在滤液M中放入一块刚打磨过的锌片,一定有置换反应发生;
③向滤渣N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④当滤液M中含有硫酸铜时,滤渣N中一定没有氧化铜
其中一定正确的说法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硫酸会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①铁会与硫酸、硫酸铜转化成硫酸亚铁,所以滤液M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和硫酸铜,故错误;②锌的金属活动性排在铜、铁、氢之前,所以在滤液M中放入一块刚打磨过的锌片,一定有置换反应发生,故正确;③滤渣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向滤渣N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故正确;④加入的硫酸不足以将氧化铜完全反应时,所以当滤液M中含有硫酸铜时,滤渣N中一定没有氧化铜,故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硫酸会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依据题中的选项进行分析.
8.(2017·苏州)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CO+O2 2CO2 B.H2CO3 H2O+CO2↑
C.NaOH+HCl═NaCl+H2O D.2Al+6HCl═2AlCl3+3H2↑
【答案】D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A、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产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错误;
C、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错误;
D、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D.
【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9.(2017·宝应模拟)下图是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 A,B 两物质质量比为 1:1
C.该反应中涉及两种氧化物
D.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A不符合题意;
B. 参加反应的 A、 B 两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1:1,质量比为71:18,B不符合题意;
C.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该反应中涉及一种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微观图形的解题技巧分析,解答微观图时可先根据图形定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根据置换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根据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10.(2017·日照)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滤渣中所含物质不可能的情况是( )
A.可能有银和铜,没有锌 B.可能只有银,没有铜和锌
C.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D.一定有银、没有锌,可能有铜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Zn>Cu>Ag,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硝酸铜未反应完或没有参加反应,锌一定反应完了,硝酸银可能反应完了可能有剩余,此时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综上所诉本题选C。
本题选C.
【分析】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如果锌足量,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11.(2017·滨州)有X、Y、Z三种金属,其中Y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Z浸入X的盐溶液中,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Y、X、Z D.Z、X、Y
【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Y能与稀硫酸反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了金属Y的活动性大于X、Z;将Z浸入X的盐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金属Z的活动性比X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X、Y、Z三种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Y>Z>X.
故选B.
【分析】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说明金属活动性处于H之前;金属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新的金属,说明新的金属的活动性不如金属活动性强.利用这些变化的规律性,对金属X、Y、Z的活动性进行对比.
12.(2017·常州)向盛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M和溶液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锌有剩余时,M中一定有Fe、Cu和Zn
B.锌有剩余时,N中一定没有FeCl2和CuCl2
C.锌无剩余时,M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
D.锌无剩余时,N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盛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会先与氯化铜反应,再与氯化亚铁反应,所以锌有剩余时,M中一定有Fe、Cu和Zn,N中一定有ZnCl2 ,一定没有FeCl2和CuCl2;锌无剩余时,锌无剩余时,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可能与氯化亚铁反应,所以M中一定有Cu、可能有Fe,N中一定有ZnCl2,可能FeCl2、CuCl2;D错误。
本题选D.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
13.(2017·通辽)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铁
B.b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
C.c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锌
D.d点所得固体为银、铁和锌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a点所得固体为硝酸银和锌反应生成的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b点时硝酸银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没有反应的硝酸亚铁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点时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d点所得固体为反应生成的银、铁和过量的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锌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
14.(2017·宝应模拟)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会迅速放出氧气,氧气的质量随过氧化氢的质量增加而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最后的质量不可能为0,B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开始时由于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压力变大,当反应完时,这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气压变的最大,结束后不再反应,这时温度变低,气压变小,C符合题意;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但氯酸钾受热分解,质量减少,总质量变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氢制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磷燃烧等知识。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5.(2017·贺州)在做金属化学性质探究实验时:
①已知金属A和B能够发生如下反应:Zn+ACl2=ZnCl2+A B+ZnCl2=BCl2+Zn判断Zn、A、B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
②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
【答案】B>锌>A;Fe+H2SO4=FeSO4+H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①根据Zn+ACl2=ZnCl2+A 可知,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A;由B+ZnCl2=BCl2+Zn可知,B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因此Zn、A、B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B>锌>A;②由于铁位于氢的前边,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了氢气,所以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答案为:(1)B>锌>A;(2)Fe+H2SO4=FeSO4+H2↑.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可知,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2017九下·江阴期中)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将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4Al+3O2=2Al2O3;化合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该反应满足化合反应多变一的条件,属于化合反应,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故答案为:4Al+3O2=2Al2O3,化合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
【分析】根据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判断反应基本类型;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17.(2017·平南模拟)向AgNO3、Cu(NO3)2、Mg(NO3)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无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
【答案】Ag;Fe2+ 、Mg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向AgNO3、Cu(NO3)2、Mg(NO3)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无气体生成,说明铁不过量。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 、Mg2+ 。
故答案为: Ag;Fe2+ 、Mg2+。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分析解答。
18.(2017·揭西模拟)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的铁、铜混合物中,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7是实验过程生成气体或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填标号).
【答案】Fe+2HCl=FeCl2+H2↑;A、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增加,当铁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随着铁的反应,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不断减小,当铁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铜,质量不再减小.所以AC正确.
故答为:Fe+2HCl=FeCl2+H2↑; A、C.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反应过程来分析,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中的氢.
19.(2017·椒江模拟)在实验课中,各小组作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1 2 3 4
实验操作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炼出铁和铜.经思考后,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设法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
则固体C是 ,操作③的名称是 ,实验中所加的过量金属粉末是 .
【答案】铁;过滤;锌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固体C能被磁铁所吸起,应是铁.由于金属活动性是锌>铁>铜,当加入过量的锌粉时,过量锌粉与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反应后,将溶液中的铁、铜全部置换出来,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适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能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③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③为过滤操作.
故答为:铁;过滤;锌.
【分析】根据题意,固体C能被磁铁所吸起,应是铁,根据提炼出铁和铜流程图,结合溶液的成分及金属的活动性,当加入过量的锌粉时,过量锌粉与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等的混合溶液反应后,将溶液中的铁、铜全部置换出来,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③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③为过滤操作.
三、综合题
20.(2017·威海)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戍银”(即单质锏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 .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
【答案】(1)①②;CaCO3 CaO+CO2↑
(2)Fe+CuSO4=FeSO4+Cu;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
(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是(或属于)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①②,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①②,CaCO3 CaO+CO2↑;(2)Fe+CuSO4=FeSO4+Cu,Fe失电子变成Fe2+,Cu2+得电子变成Cu;(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是(或属于).
【分析】(1)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2)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3)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4)根据合金的定义进行分析.
21.(2017·沭阳模拟)A~I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只略去反应①的部分产物).其中B是紫红色金属,D、F为黑色固体,H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请回答:
(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A的化学式为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B位于铁的 (填“前面”或“后面”)。
(3)G的化学式为 ,它不具有的性质有 (填字母)。
A.酸性 B.还原性 C.毒性 D.助燃性
【答案】(1)H2O2;分解
(2)后面
(3)CO;A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B是紫红色金属,D、F为黑色固体,H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B是铜,C是氧气,H是水。(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A的化学式为H2O2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B位于铁的后面。(3)G的化学式为. CO ,它不具有的性质有A.酸性。D.助燃性。
【分析】物质的推断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找出突破口,然后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未知物质或被检验的样品中所的物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相互转化是解题关键。本题主要是根据氧气的制取原理为突破口进行推断。
四、实验探究题
22.(2017·北京)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 【实验1】制备气体 【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锌粒,右管盛有稀硫酸 Ⅰ.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 Ⅰ.光照引燃白磷 Ⅱ.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
(1)实验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 ;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h0、h1表示).
【答案】(1)Zn+H2SO4=ZnSO4+H2↑;关闭K1
(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 ×100%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为使反应停止,关闭K1,左管中产生的氢气无法排除,管内压强变大,将稀硫酸压回到右管中,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右侧管中压强变小,打开K2,右侧水进入左侧管中,右管中液面下降;被吸入左侧的水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假设管的横截面积为s,所以最终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 ×100%.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关闭K1;(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 ×100%.
【分析】(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为使反应停止,从将药品分离角度分析;(2)白磷会消耗氧气,使右侧管中压强变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氧气体积÷空气体积.
五、计算题
23.(2017·通州模拟)为研究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某学习小组称取该样品10g,向其中逐滴加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10g样品中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解:设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 H2↑
65 2
x 0.1g
X=3.25铜的质量:10-3.25=6.75g答: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为6.75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气的质量可计算出锌的质量,由于铜和稀硫酸不反应,除锌外剩余金属就是铜,即可计算出铜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