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让同学们通过活动和实践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特点,关于液化通过体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
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冰块
五、实验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的是实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板书“新冠”二字,慢慢消失,引发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引入汽化和液化概念
探究活动1:水的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2 ℃左右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探究活动2:蒸发
试一试:
1.少量酒精擦拭在手背上,会有什么感觉?
2.若擦拭在桌面上,究竟是否会蒸发?
总结
蒸发条件:
1.不需要特定温度 2.蒸发需要吸热
影响蒸发的因素:
1.夏天晒衣服和冬天晒衣服,哪个时候衣服干得快?
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3.晒粮食的时候,摊开的粮食比堆在一块的哪个干得更快?
4.晒衣服时候,展开的衣服比团着的哪个干得快?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湿衣服挂在通风处和不通风处哪个干得快?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液体蒸发得越快。
项目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
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
不同点 发生的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发生的快慢 缓慢 剧烈
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
探究活动3:液化
用烧杯和冰块模拟冰块的形成。
现象:液态小水滴出现在烧杯外壁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大屏幕练习题,加强知识记忆。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大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实验效果良好(如:蒸发时用的医用酒精,液化时的冰块,烧杯在家也可替换成水杯)。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