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浒传》,了解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历程,把握小说反映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理解“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3.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原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人物:林教头,即林冲;陆虞候,即陆谦。
*环境:风雪、火。
*地点:山神庙、草料场。
*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
解题
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尾。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文学常识
古典小说之最
吴承恩
《西游记》
最奇
施耐庵
《水浒传》
最义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最智
曹雪芹
《红楼梦》
最情
文学常识
·按篇幅:微型、短篇、中篇、长篇
·按内容:历史、科幻、推理、武侠、言情...
·按体制: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
·按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按语言形式: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小说的分类
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约1370),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关于林冲
姓名:林冲
座次:6
绰号:豹子头
相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身高:1.88米
原职: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工作稳定,有编制)
所用兵刃:梨花枪,后改用丈八蛇矛
最不可能造反的那一位
·第一段:赍(jī)发 迤逦(yǐ lǐ) 恶(wù)
玷(diàn)辱 恁(nèn)
·第二段:馔(zhuàn) 差拨(chā bō)撺梭(cuān suō)
·第三段:不省(xǐnɡ)得
·第四段:髭须(zī xū)
·第七段:仓廒(áo)
·第八段:沽(ɡū)酒 毡笠(zhān lì)
·第九段:草帚(zhǒu)儿
·第11段:必必剥剥(bō) 央浼(měi)
·第12段:掇(duō)开 搠(shuò) 剜(wān)
读文正音
相国寺辱娇妻
林冲妻子张氏(又称林娘子)去东岳庙上香时,被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幸得使女锦儿告知林冲,将其喝止。但高衙内淫心不死,又使高俅的心腹虞候、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其乘机对张氏施暴,幸为林冲赶回得免。
课文背景
课文背景
白虎堂设奸计
高太尉设计将林冲带入太尉府,欺负林冲不认识路把他带入了军机重地白虎堂。高俅突然出现,指控林冲携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冲百口莫辩。高俅本想制其于死地,但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课文背景
野猪林谋性命
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途中,由公差董超、薛霸二人押送。这两个公差早已被高俅收买,图谋于路途之中杀死林冲。在路过一个酒店之时,二人故意使用开水给林冲洗脚,并给他换上一双草鞋,使得林冲脚底磨出大水泡。在野猪林时林冲被二人绑在树上,险些被杀,幸亏他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一路相随,林冲被鲁智深所救。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序幕(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10~12):林教头风雪夜复仇
明线:林冲被逼上梁山
暗线:陆虞候设计害林冲
叁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知识积累
【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1.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概括人物性格;
2.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正面描写) ;
3.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或者作者的评价(侧面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4.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侧面描写)。
分析林冲人物形象
1.李小二店中的林冲
2.天王堂里的林冲
3.草料场里的林冲
4.山神庙里的林冲
分小组探究:细读相关段落分析林冲的形象。
1.李小二店中的林冲
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忍辱求安、不思反抗、性格软弱
心地善良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
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大怒,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从以上句子看出林冲什么样的性格?
急躁冲动,强烈的反抗意识
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语言、动作描写
2.天王堂里的林冲
“这屋如何过得了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②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门草场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
动作描写
语言、心理描写
③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
语言描写
3.草料场里的林冲
安分守己、随遇而安
忠于职守,小心谨慎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①吃酒回来,草厅倒了,首先想到的是火炭延烧;去山神庙安身前依旧把门拽上,锁了
心理、动作描写
②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动作描写
4.山神里的林冲
小心细致、做事谨慎
谨慎细心
③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动作、语言描写
4.山神庙里的林冲
④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英勇果敢、奋起抗争丢掉幻想、清醒决绝
(扯、剜、提、按、割、挑)
林冲原是武艺高超、孔武有力而骁勇善战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他乐于助人、扶危济困,有着一颗侠义心肠;
他细致谨慎、安分守己,做事忠于职守;
但他一味忍让、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幻想苟且偷安;
最后在敌人的赶尽杀绝中果断刃敌,奋起反抗,从幻想麻痹中彻底清醒过来。
小结:
林冲的性格转变
忍
忍辱求安
不思反抗
奋起反抗
嫉恶如仇
怒火中烧
买刀寻敌
怒
沧州遇旧
阴谋陷害
草堂交接
雪夜寻仇
安
反
安于现状
逆来顺受
狠(豹子头)
忍(林教头)
逼
林冲由“忍”到“狠”性格转变的原因
·外因:高俅父子四次逼迫。
·内因:林冲讲义气,与邪恶势不两立。
·北宋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
·封建社会压迫者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个人悲剧
社会悲剧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烘托
其他人物衬托
其他
对比、抑扬、白描等修辞手法
物象衬托
鉴赏环境——品味风雪
环境鉴赏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本文对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7段)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8段)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第9段)
(2)间接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在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环境鉴赏
“风雪”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和背景。
②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烘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③暗示故事趋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风 雪
隔 门 偷 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 厅
投 宿 庙 中
大 石 倚 门
身 寒 沽 酒
手 刃 仇 人
利于刻画人物形象。“盖炭火”、“探火种”的描写,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渲染紧张气氛映衬人物。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于怕“火”处写“火”的主要用意
知识积累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及背景等。
2.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性格形象。
4.暗示人物命运、结局。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肆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描写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以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