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2课时)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2课时)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28 11: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课时 听觉和其他感受器
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温度觉
1.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说出保护耳的一些措施。
3.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感受器
感受刺激的性质。
学习目标
耳廓
外耳道
外耳
位听
神经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内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锤骨
砧骨
镫骨
“听骨链”
耳与听觉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产生振动
咽鼓管通到咽部
传导振动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含有听觉感受器
通常闭合,张嘴时打开
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经过 收集,通过 传送至中耳,引起鼓膜振动,振动经过 、 、 构成的“听骨链”传递到内耳,内耳的听觉感受器 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耳廓
外耳道
锤骨
砧骨
镫骨
耳蜗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前庭和半规管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堵住外耳道,减少进入耳的声波;
张开嘴巴,咽鼓管打开,使空气从咽部进入鼓室,
维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3.耳的保护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减少和消除噪声;
避免中耳炎;
避免外耳道感染。
嗅觉: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受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的形成过程
挥发性
物质
嗅黏膜
(嗅细胞)
嗅神经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嗅神经

鼻孔
嗅黏膜
回旋气流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1、为什么会出现“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室不闻其臭”的
现象?
2、深吸气时难以察觉到某些气味的存在,为什么?
感受器的适应
深吸气时气体不能充分接触嗅黏膜。
味觉: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
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蕾
舌乳头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
和侧缘。
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大脑皮层
嗅神经
嗅黏膜
味蕾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触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作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肢体唇、鼻尖、舌尖等触觉非常敏感;
肢体腹侧面比相应的背侧面触觉敏感。
温度觉: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就会感觉到“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温度觉
“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
“温”: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
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
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注意:
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冷和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耳与听觉
其他感觉
触觉
温度觉
冷感受器
温感受器
嗅觉
味觉
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送声波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传导声波
耳蜗
内耳
前庭和半规管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听觉: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 → 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 →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课堂小结